三一印尼“灯塔工厂”厂区。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选滨 长沙报道
“原来,这里不是在国内啊。”走出车间,周博博一阵恍惚。
他捻了捻汗湿的衬衣,回头看了一眼背后的车间。此刻,车间内灯火通明,熟悉的中国面孔在里面忙活着。一切都那么亲切,下一刻他应该就要驾车回家,吃着家人准备的热饭菜,听孩子说着上学的事儿。
想起这些,周博博的嘴角不经意上扬,勾起了笑容。但是,当他再抬眼看去,映入眼帘的却是略显荒芜的环境,几盏微明的路灯点缀着漆黑的夜,湿热的晚风吹来,身上的汗水又和衬衣黏在了一起,老不舒服了。
这是印度尼西亚KIM工业园,准确地说是三一印尼“灯塔工厂”的车间门口。周博博原本是国内大挖组装线的一名员工,他和其他同事是7月份来到这里的。
三一印尼“灯塔工厂”是三一集团在海外布局的首家智能工厂。周博博和他的同事们千里迢迢从国内赶来,就是要把这家工厂送上“正轨”,完成一系列从设备安装调试到产品下线等动作。
三一印尼“灯塔工厂”。
“老周,快来啊!”同事叫唤,一下子把周博博拉回了现实。他们现在要赶去吃饭,吃完饭还要继续加班加点把设备给安装调试好。
几人熟练地挤进工业园旁边的一家便利店,从货架上各拿几个面包和水——这便是他们今晚的晚餐。没办法,工厂还在筹建,还没有建食堂,厂房位置又比较偏僻,周边连个正儿八经的饭店都没有。
周博博早就习惯了,刚来的时候他还会用英语夹杂着蹩脚的本地话试图跟便利店老板打听一下吃饭的地方,现在的他轻车熟路地拿上面包和水,付款,走人,回车间。
或许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虽然没有座椅,但是每次买完回来,大家都会默契地围成一圈,啃一口面包,喝一口水,在这难得的闲暇之余聊一聊家里的情况,说一说印尼的风景。当吃得差不多了,话题又自然而然地回到了工作,回到工厂的筹建上。
“难不成就一直这样放着啊?”周博博刚咽下最后一口面包,就听到耳边传来同事蒋志平提出的疑问。几人听闻,都清楚他说的是什么事情,还在手舞足蹈说着趣事的也都停了下来,眉头紧蹙地思考着。
周博博拧开手中的矿泉水瓶,就往嘴里灌了下去,应该是被最后一口面包“噎”了一下,试图用水灌下去。他的喉头顺着水咕噜咕噜地动着,而他的眼睛则是死死地盯着不远处的一批设备。
那是集团特地从国内运过来的,没想到却“卡”在了卸货环节,印尼工厂没有任何工具和设备完成卸货。尽管周博博联系了中资叉车品牌的当地代理商,紧急采购了几台叉车,但是问题是叉齿不够长,根本没办法卸货。
留给印尼工厂的时间不多了,不仅是行业在关注这座灯塔工厂的落地,中印两国也都在看着。周博博非常清楚,他们大老远从中国赶过来,就得在这里把“中国智造”和“三一速度”的名声给打响了。
半瓶矿泉水一饮而尽,似乎也洗去了周博博身上的黏腻感。他长出了一口气,心里有了主意,随即把瓶子扔到旁边的垃圾桶里,对身边的蒋志平说道:“志平,带上手电筒跟我来一下。”
说罢,周博博就向车间外走去。蒋志平从另一位同事的手中接过手电筒,赶忙亦步亦趋地追了上去。两人左转右转,来到车间旁的工地上,只见周博博拿出自己的手电筒四下里对着地上的钢材又照又看,再是不断地用手比对着。
蒋志平看在眼里,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你是想找块钢材自己做个加长的齿套?!”蒋志平的话并没有得到周博博的回应,此时的他正在不远处专心地找着,而蒋志平心里早已明白了七八分,赶忙打亮手电筒在工地上找了起来。
两束光在工地上晃动,一点一点地把黑夜“蚕食”。不知过了多久,蒋志平突然高声惊呼,“有了。”这一次,周博博很快就听到了,他赶忙循声赶来,打着手电筒,光线掠过蒋志平惊喜的笑容,停留在他旁边的工字钢上。
长度各方面都符合,完全可以做加长齿套,来辅助卸货。周博博大喜,赶忙往车间跑,边跑边回头对蒋志平说道:“你守着,我去叫人来搬回去。”
蒋志平看着周博博的光远去,紧绷的心也终于松了下来。他晃动着手里的手电筒,抬眼看看今晚的夜色,湿热的晚风也不再觉得难受,口中不自觉地哼起了熟悉的歌调。
后面的事情就比较顺利了。大家用工字钢做了加长齿套,后面发现还少了吊带,周博博又赶忙找人载他去了几十公里外的雅加达五金市场,用自己的信用卡买了吊带,成功解决了第一车货的卸载问题。
8月15日,首台“Made In Indonesia”的挖掘机在三一印尼“灯塔工厂”下线。此时,距离周博博来到印尼工厂,还没有超过30天的时间。在业内,一座工厂的建设到产品下线一般来说要两到三年,毕竟一台挖掘机的建设根据型号不同也要花数个月到数年的时间。
这座灯塔工厂从设计规划,到厂区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再到整体运营管理,全部由国内团队在主导,他们在海外又一次成功打响了“三一速度”的名声。同时,这座灯塔工厂更是融合了三一在国内多家“灯塔工厂”的核心成果,按照工业4.0的标准进行建设,包括自动化物料配送系统、数字孪生系统、工艺仿真系统、智能制造运营管理系统等等。
三一印尼“灯塔工厂”首台挖机下线。
在首台挖掘机下线两天后,中国移动国际公司董事长李锋博士到工厂来访。他站在第一台下线挖掘机前感慨道:“三一的工厂和他想象中的工厂不一样,也和国外对中国制造的低端印象不一样。”
目前,在智能化升级之后,“中国制造”已经全面拥抱数字化、智能化,“中国智造”走在了世界制造的前列,但在海外影响甚微,“中国智造”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与人才的输出双轨并行,除了三一重工之外,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为代表的长沙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正大步走向海外市场,在全球各地留下“中国智造”的烙印。
来源:红网
作者:陈选滨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