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看长沙 一股“敢”劲成就一座内陆城市的逆袭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唐宁 记者 谭忠欣 长沙报道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而这一次,长沙拿到了冠军。

2022年 GDP百强城市名单中,24个城市跻身“GDP万亿城市俱乐部”,其中,长沙作为“新一线”城市代表,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起跻身全国15强。

1.jpg

全球首台万吨米级塔机——中联重科W12000-450下线。

相较前一年,长沙排名虽未变化,但从增速看,在“万亿俱乐部”中以4.5%的增速“跑得最快”,是“万亿俱乐部”增速第一城,紧跟其后的为福州和西安,经济增速均为4.4%。

2023年11月,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研究报告》显示,长沙紧跟深圳、苏州、广州、宁波、杭州之后,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位,相较上一年度晋升2位,超越南京、青岛。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从一个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国家大项目布局、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这座并不占据地缘优势的中部城市,凭何完成一场令人惊叹的逆袭?长沙人凭着一股“敢”劲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长沙广袤的土地上推动着一波又一波大胆改革创新。

“闯”出新天地

长沙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在过去的20年里,长沙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却一直屈居二线,不显山露水,不与其他城市争抢,默默发展。2004年以前,长沙的GDP在中国城市排行榜中仅排在30至40位之间,甚至不如一些省的非省会城市。

长沙之所以仅用20年就成功逆袭为“新一线”,离不开它的“厚积”。从1998年开始,长沙就在大力发展基建,成功打造出“工程机械之都”,也是在那个时候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些数一数二的机械制造企业从长沙走了出来,带动了整个城市GDP的飞速增长。

1.jpg

中联重科挖掘机。

1.jpg

三一重工18号厂房。

你以为长沙的奋斗史至此就完结了?那就错了,这才刚开始!

长沙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打破惯性思维方式,不断在工业的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集群化等方面探索。

长沙市新型工业化起步是从2001年“兴工强市”战略提出开始的,明确“工业兴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发展思路,将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集中。

一棒接着一棒干。在长沙历届主政者看来,工业制造业一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主体,更是长沙的立市之本、富民之源。

2006年,中共长沙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长沙应走出一条有长沙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长沙出台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的专项政策,并成立长沙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长沙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产业高端化进程”,深入实施“千亿集群、百亿企业”工程,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构建大平台。

长沙新型工业化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2012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820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7%,工业结构从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向以工程机械、食品、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六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多点支撑”转变。

2012年,六大产业集群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9.3%,其中工程机械、食品、新材料产业成为千亿产业。长沙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的特征明显。

2016年前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内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发展信心受挫,投资信心也大幅减退,经济运行出现“脱实向虚”苗头。

2017年,面对危机,长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用30条具体措施剑指“脱虚向实”,振兴长沙工业实体经济。

在这场捍卫实体经济地位的战役中,工业企业成为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2021年,长沙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实施《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长沙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

制造业万马奔腾、欣欣向荣,成为长沙在“GDP万亿城市俱乐部”中争先进位的关键利器。

2021年3月和2022年11月,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产业集群先后晋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正在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除了两个国家级集群,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长株潭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长沙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已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数控机床(磨床)、新能源电力装备、智能汽车等7个产业集群在省产业集群竞赛初赛中胜出,产业集群后备力量活力十足。

“智”造新长沙

走进长沙的工厂车间,跟你想象的或许完全不一样:工业机器人像外科医生一样快准稳,工业大屏的数据像交警指挥中心一样快速跳动,生产线像人体循环系统一样一气呵成,自动物流车像机器人瓦力一样聪明能干。

最重要的是,上万平方米的车间,只有几十名年轻工人和在生产线旁边操作电脑的工程师。

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城市精神的长沙,对智能制造嗅觉快、动手早。2015年,长沙发布《长沙智能制造三年( 2015—2018年)行动计划》,随后又提出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构想,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等措施,为企业智能化提升改造提供全方位支持保障。

长沙还成立智能制造工作推进小组,邀请17位专家学者组建智能制造专家顾问委员会,为智能制造提供决策服务。

长沙再一次以改革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

也正因为如此,长沙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扩面”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长沙市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总数达1462家,上云上平台企业累计超15万户;5家工厂、12家单位上榜2023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公示名单;博世长沙工厂、三一集团18号工厂被认证为全球“灯塔工厂”;长沙经开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升级新模式”成为国务院在全国复制推广的24个改革试点经验之一。

湘江之畔,智能制造热潮奔涌,长沙速度令人惊叹:10秒,一件铝轮毂制成;80秒,一台发动机“智造”;3分钟,一床被芯诞生;5分钟,一台挖掘机下线;1小时,3.6万瓶酱油灌装;1天,6.1万台手机产出……

1.jpg

中联重科生产车间。

在湖南湘江新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这座世界级“灯塔工厂”可实现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每7.5分钟生产一台高空作业机械,每17分钟制造一辆汽车起重机,每20分钟打造一台臂架泵车。

在长沙,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不仅有像铁建重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这样的“大象军团”迎风起舞,一批行业领域内的“隐形冠军”亦乘势而上。

1.jpg

三一智能工厂。

手机、平板电脑开机能用多久,电动汽车能跑多远,都与电池有关。而电池性能如何,其中的正极材料最为关键。走进位于宁乡高新区的杉杉能源正极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只见少量的工人来回从事巡检、监测和维护工作,从配料、混料、装钵、烧结、粉碎到除磁包装,各个环节都由机器自动完成。

“智造”撬动生产方式变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生机勃发;“智造”提升企业竞争力,既打造“大象军团”,也打造“蚂蚁雄兵”。

“链”就高质量

长沙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他中部城市也都在向上冲,合肥背靠长三角城市群气势如虹,郑州依靠空港经济稳步高升,武汉更是继续在中部领跑。

长沙该用什么来进行突围?在这个大环境下,长沙颇有“恰得苦,霸得蛮,耐得烦”之势。

1.jpg

5G智能终端产业园内,大华股份、创荣电子等多家产业链上企业聚集。

熟悉长沙的人或许知道,这里是全国首创“链长制”的城市,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链建设“优等生”,于2020年获得国务院点名表扬。长沙的产业链,搅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2017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结合长沙实际,提出以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为抓手推动制造业发展。它们之中,有的规模庞大,基础深厚;有的发展迅猛,后来居上;也有的被扼住咽喉,亟须攻关核心技术……

长沙市工信局牵头联合各个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编制《关于加快推进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推进方案》。

一个方案揽全局,一张图纸绘到底。长沙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每条产业链由一位市领导担任“链长”,拉开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序幕。

长沙针对每条产业链确定一个牵头园区,并组建22个产业链办公室,长沙市工信局设立产业链推进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市产业链的统筹调度、协调督促等。

高位推动、高位协调、高位督办,各产业链办公室总结出各自产业链的全景图,22个产业链上垂直供应链、横向协作链,就像地图一样标注清晰,链条上的企业可以按图索骥,分析产业链的现状图,强项和弱项、历史和前景等,所有家底都被筛查出来,做到精准出击。

1.jpg

长沙比亚迪工厂车间。

他们还不断完善客商库和项目库,招引和建设一批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建立资金池和人才池,定期开展产业链横向、纵向对比研究,形成产业链招商报告和分析报告。

“链长制”的优势不仅仅是落实责任、统筹资源,更在于高位推进,站在更高层面审视不同的产业链发展状况,并根据其特性和能够统筹到的资源去制定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因链施策。

通过构建“四两”工作机制、“四长联动”机制、“五链融合”工作机制等系列工作机制,长沙始终保持着“平均每3天新签约1个投资额过亿元的产业链项目、每15天新引进1个三类500强产业项目、每30天新引进一个投资额过50亿元产业链项目”的高速度。

长沙产业能级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工程机械、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烟草、汽车及零部件、先进储能六大千亿产业格局已形成。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壮大,产业链条向产业集群升级,助推长沙产业经济发展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撑起长沙经济发展的脊梁。近十年来,长沙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种类更加多样,全市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特别是“十三五”期间,长沙规工增加值年均增速达7.8%,其中2019年增速9.1%,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2023年以来,长沙重新梳理出17条优势产业链,以17条产业链条为切入点、产业集聚为着力点,进行强链集群,构建生态。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实施精准招商,全链条引进和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支撑性重大项目,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培育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带活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

产业链是一个魔方,它属于会玩的人。

加“数”前进

2014年,由国内移动互联网领域湘籍企业家促成的岳麓峰会,在长沙吹起“打造移动互联网第五城”的新风,大批成长型软件企业向长沙聚拢。

入湘仅3年的湘江鲲鹏,携手160多家“生态合作伙伴”,为354家企业、509个产品提供云资源及适配移植服务。

一批两院院士和数学家,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计算产业企业家向长沙汇聚,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在湘高校培养的计算相关专业人才逐年递增。

产业生态的雪球越滚越大,越来越多计算及相关企业来长沙投资布局。

从顶层设计层面,长沙出台了《长沙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三年( 2020—2022年)行动计划》﹑构建“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央企龙头为引领、本土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同时首创了“两芯一生态”技术体系,掌握了CPU、GPU 、SSD、DSP、操作系统、北斗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六机七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

集群现拥有企业1400家,其中规上企业734家,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35.2%。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计算产业集群,其集群建设成果与经验影响着全国信创产业的发展。

雄厚的技术、产业基础,吸引世界计算大会永久落户长沙,链接各方资源,推动湖南加快融入全球计算产业格局。强大的产业链合力,吸引岳麓峰会“一峰接一峰”,参会嘉宾从湘籍扩大到全国乃至国际互联网大咖。

时至今日,长沙改革开放的精神从未褪色。

2023年12月8日,长沙发布的《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力争到2025年,产值规模达到3000亿元,将长沙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先进计算产业核心集聚区、“智赋万企”辐射中心区、计算多场景融合应用创新先导区、自主计算生态引领区。

一个个骄人数据、一项项成绩荣誉背后,是风云激荡的岁月,是长沙“勇向潮头立、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更是长沙人一股股生生不息的“敢”劲。

来源:红网

作者:唐宁 谭忠欣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756/63/1340124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