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以前进小区像走迷宫,现在有了骑手友好地图和集中停车区,很方便;门口还有智能换电柜,换块电池只要30秒。”骑手李师傅拍拍电动车座垫,“效率高了,投诉少了,跑单都更有劲头。”
通过友好地图,骑手能快速找到楼栋。
如何让穿梭于城市街巷的骑手、网约车司机感受到“家”的温暖?怎样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6月25日,长沙市雨花区东山街道基层党组织书记论坛“东山论建”第11期在东恒社区举行,以“骑手友好型社区”和网约车司机“红色之家”建设为样本,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东山实践”。
2020年6月至今,“东山论建”已创办5年。五年磨一剑,这场“书记讲给书记”听的党建论坛淬炼出基层治理的三重蜕变,也照亮了从“大拆迁”到“大发展”的治理转型之路。
破局解题:从“千头万绪”到“拨云见日”
东山街道地处高铁、地铁、磁浮交汇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辖区有长沙高铁南站。5年前,这里正经历从“大拆迁”向“大发展”的艰难转型,也有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困局:城市社区、农安小区、农村地区、腾地待开发区域并存,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又承负着基层治理压力。
如何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能力水平、加快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学习、不断提高基层治理工作效能?
转机始于2020年夏天,东山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创新设立“东山论建”基层党组织书记论坛。
“东山论建”首次开讲,基层党组织书记们围绕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进行了实地观摩和热烈讨论。
基层党组织书记们围绕社会治理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难点和疑点,进行热烈讨论。
“南雅中学大门口,每天近百辆渣土车进出,家长们忧心忡忡。我们主动介入,仅用10天,就建成了一条生命安全通道。”“凤凰苑小区高峰期时常停水,我们持续推动,筹措资金增设了水箱和加压泵,多年悬而未解的高层供水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当南雅社区党支部书记分享相关案例时,台下书记们的眼睛都亮了。“原来党建不是务虚,真能解决痛点!”
此后,“东山论建”每期围绕一个治理痛点,采取“现场观摩+书记研讨+集体会诊”模式,慢慢实现了“论”有深度、“建”有实效。
“立题、破题、解题,既痛苦又有趣。”东山街道组织委员熊婷婷感慨,“一转眼,东山论建已经第11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探索、实践,也是工作中莫大的乐趣。现在的‘东山论建’,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引发思考越来越深,治理成效越来越好。”
范式之变:从“经验分享会”到“治理实训营”
6月25日,在东恒社区,东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少敏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各基层党组织书记、社区组织委员重点参观了“骑手友好型社区”和网约车司机“红色之家”。
这第11期“东山论建”的主题是“深化‘党建聚力·和美星城’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行动”。12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围绕活动主题,以“书记讲给书记听、书记跟着书记学”的方式,碰撞思想火花,提炼治理经验。
“东山论建”形式丰富。南雅社区的治理经验,工作人员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个创办5年的党建论坛,已从最初的“经验分享会”升级为“治理实训营”。五年间,“东山论建”完成了三级跳:从初期“走出去学”的取经模式,到中期“育典型学”的孵化模式,再到如今“轮值观摩+痛点攻坚”的实训模式。
在第五期小区治理专场,6位小区党支部书记首次成为“特约嘉宾”,分享“金点子”。恒大绿洲小区党支部书记张姣荣展示了“红五星”党群服务中心模型:红星党建园定方向,繁星议事厅汇民智,五星共治室解难题……那么,这套机制能不能复制到农安小区?此后,大家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了3小时。
论坛迭代到第11期,书记们解决问题早已驾轻就熟。针对骑手“进门难”,东恒社区党组织牵头物业、业主、骑手召开恳谈会,量身定制“一小区一对策”,将配送“堵点”变“融点”;网约车司机“红色之家”配备食堂、淋浴间、法律援助站,让流动群体从“落脚”到“扎根”。
主体之变:从“干部独唱”到“群众合唱”
温暖一旦扎根,便会催生意想不到的力量。
网约车司机化身“流动哨兵”,用“随手拍”及时反馈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东山街道东恒社区党总支书记彭海展示手机里的社区反馈群:“灯光故障、电动车上楼,司机们都是第一发现者。”
一次深夜,骑手一通电话打到社区:恒大绿洲小区某居民购买了抗抑郁药。社区综治主任张畅与卫健专干陈进立即上门,确认当事人状态平稳后,仍不放心地联系其家人:“多关心,多陪伴。”
“书记书记,消息一发出就有人报名了!”南雅社区工作人员高兴地对党总支书记刘洁说,“小喇叭巡逻队的队长刘小建说负责送饭,5栋的刘美红和1栋罗嗲还抢着要帮忙哩!”在彩虹桥志愿者的帮助下,困难群众顺利渡过难关。
东恒社区将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发动居民“智囊团”力量,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
志愿服务的涓涓细流,汇入基层治理的江河。新就业群体、退役军人、退休老师……如今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社区合伙人。
“党建聚力,关键在‘聚’字。”周少敏指出,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基层治理“朋友圈”,既增强了他们的城市归属感,更激活了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
机制之变:从“解决个案”到“治理模式”
走进高铁新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高效率、铁心办”的标语格外醒目。“微心愿树”挂满彩色卡片。“想要楼顶晒衣架”“希望增设儿童游乐设施”……一个个心愿下方贴着办理进度条。“我们建立‘居民点单-党组织派单-多方接单’闭环,民生需求被精准点亮。”党总支书记林琳介绍。
近年来,高铁新城社区以点亮“微心愿”、做实“微议事”、凝聚“微力量”三大举措,以高质量党建为社区治理赋能增效。
高铁新城社区党总支书记林琳介绍社区党建工作。
南雅社区党总支聚焦廉租房小区治理,培育君师里“一里三桥”党建品牌,通过“七色志愿彩虹桥、民主协商连心桥、红色物业幸福桥”赋能增效,夯实了社区治理根基。
东恒社区“东东在线”建起城市小区治理标杆;黎郡社区“256工作法”根治农安小区沉疴……在东山街道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形成了农安社区、城市社区、廉租房社区等不同类型社区的治理模式。
“五年前,我们解决的是个案,现在,我们输出的是可复制的治理模式。”周少敏说,“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凝聚力。”
记者手记:
五年探索,十一期淬炼,“东山论建”从一场场基层书记的经验交流,成长为撬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它不仅仅是一个论坛,更是一种治理理念的革新——党建不是高高在上的政治任务,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温暖力量。
在这里,骑手从“赶路人”变成“共建者”,网约车司机从“过客”变成“哨兵”,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在这里,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在这里,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城市末梢的星河。
这是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更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鲜活样本。
当新就业群体在“红色之家”找到归属,当居民在“议事厅”畅所欲言,当社区书记们在论坛上碰撞出下一个治理金点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街道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未来图景。
“东山论建”的星火,终将照亮更多城市的治理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