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U形臂国产替代的“关键先生”

  陈伟带领团队仅用了8个月建成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攻克智能行车上下料、机器人自动组对等10余项技术。  受访者供图

陈伟带领团队仅用了8个月建成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攻克智能行车上下料、机器人自动组对等10余项技术。  受访者供图

在自然界,蚂蚁是典型的小个子,大力量,能够举起超过自身体重50倍甚至上百倍的东西。在工程机械行业,一台三一起重机也可以平稳吊起上千吨货物,是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工艺院副院长陈伟是当中的“关键先生”,他带领技术团队在2007年成功研制出三一首台U形起重臂,打破了大吨位起重臂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替代。

去年,他又再挑重任,开启了三一重起灯塔工厂的建设,带领团队仅用了8个月建成起重机行业首个灯塔工厂,攻克智能行车上下料、机器人自动组对等几十项技术,获得“2021年湖湘工匠年度人物”提名奖。

成功研制出三一首台U形起重臂

2006年,三一正式进入起重机领域,生产的主要为50吨以下的小吨位汽车起重机。这一年,陈伟进入三一工作。“当时,国内起重机架主要为多边形截面的臂架,一般多为六边形,其实最优的臂架是U形截面臂架。U形臂架不仅起重能力可提升20%,伸缩更加顺畅、平稳,而且外形上也更美观,备受客户青睐。”陈伟介绍。

但挡在国内企业面前的,是进口U形臂架高昂的采购价格。记者了解到,当时一套从比利时进口的U形臂架,售价达10万欧元,占到整机价值的近50%,国内企业一般也只能在大吨位起重机上采用进口臂架。更重要的是U形臂架的制造工艺复杂,难度极大,成为国内起重机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2007年,三一开始瞄准大吨位起重机产品市场,自主研制U形臂架便成为当务之急。31岁的陈伟被赋予重任,带领团队开启了U形臂架的自主研发之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压力大得可想而知。

“当时利用仿真手段做了许多工艺模拟和工艺试验,就是想如何研发出U形臂架制造技术,实现多边形臂架向U形臂架升级。”陈伟回忆说。他与团队成员顶住压力,没日没夜地开展工艺试验,经过近三个月的鏖战,终于攻克了U形起重臂制造工艺技术,打破了QY100等大吨位起重机U形臂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替代,单台节约成本约90万元。

2010年,陈伟带领工艺团队,突破了超大吨位起重机臂架高精度成型和起重臂拼接核心工艺技术,制造出亚洲首台千吨级轮式起重机,彻底打破国外企业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技术的绝对竞争优势,完成专利申请受理23项,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2013年,陈伟联合南京钢铁厂开发出国内首个960MPa级高强钢,打破工程机械超高强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高强钢全面替代。

如今,三一重起自主研制的U形臂架实现了12吨至1600吨全机型U形臂应用,累计为三一节约成本约6亿元。

建设起重机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近年来,智能制造浪潮风起云涌,三一也紧跟时代步伐。

2019年以来,三一集团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开启了“灯塔工厂”的建设进程。同步推进20多个“灯塔工厂”或智能产线项目。产能、人均产值均大幅提升,达到工程机械制造业世界领先水平。

“灯塔工厂”,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是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的表率,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尤为青睐。

2020年,陈伟又再挑重任,担任灯塔工厂专职副组长,带领起重机工艺团队,开启了三一重起“灯塔工厂”的建设之路,从方案规划到建设实施,仅用了8个月时间,攻克了智能行车自动上下料、机器人自动组对、自动焊接、机器视觉自动分拣等几十项技术难题,建成行业首个全自动化“灯塔工厂”。

不止如此,在产线布局上,陈伟也做了诸多创新。他创新性地应用“岛式”工艺布局,制造设备并联分布。“相比传统流水线布局,岛式布局更加柔性化,像无人化活动支腿智能生产线,可以实现18款产品柔性制造。岛式布局占地面积比流水线减少一半,产能却翻一番。”陈伟说,这一切得益于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工匠名片

陈伟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工艺院副院长

工匠寄语

中国企业要想不被人“卡脖子”,唯有关键制造技术突破创新,“智能制造”成功转型,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伍玲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