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第一剪”,一辈子守护老手艺

  洪源曾自创“一刀剪”,能用剪刀不间歇地剪出一个字、一行字甚至很多字。这是洪源生前在剪纸。长沙晚报通讯员 胡国良 摄

洪源曾自创“一刀剪”,能用剪刀不间歇地剪出一个字、一行字甚至很多字。这是洪源生前在剪纸。长沙晚报通讯员 胡国良 摄

杉木冲东路旁的雨花非遗馆内,“中华第一剪”的牌匾、行云流水般的剪字依然悬挂在洪源工作室里,然而那把搁在纸张上的剪刀,却再也等不回自己的主人。3月28日晚,市级非遗传承人、拥有“一刀剪”绝活的洪源因病逝世。提起这位曾多次创造吉尼斯纪录、一生奉献给剪纸艺术的68岁老人,徒弟黎艺箐含着泪说:“老师就像剪刀刻刀般务实而坚韧,更给我们留下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痴迷剪纸,自创新颖“一刀剪”

“手持一把剪刀,不仅能一气呵成剪出任何字体,甚至蒙眼剪纸也不在话下。”创办了雨花非遗馆的郭存勇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洪源时的场景。那是2015年,郭存勇前去攸县邀请洪源来雨花非遗馆驻馆,“剪刀和纸张在他手中潇洒地飞舞,完全想不到这是一名近视3000多度的老人。”

作为洪氏祖传纸扎行业的第六代传人,洪源从小耳濡目染,并且对书法也有着浓烈的兴趣。因为先天性高度近视,不方便东奔西跑的他上学时常呆在教室里练字。12岁那年,依托扎实的书法功底,洪源学会了刻章和剪纸,此后便对这些格外痴迷。

技艺精湛后,洪源在传统剪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开始练习连贯剪纸,慢慢地能够一刀不间歇地剪出一个字、一行字甚至很多字。此外,他还练出了蒙眼剪、反手剪等诸多绝活。

“对于剪纸艺术,洪源老师倾注了全部身心。”郭存勇说,这些年来,洪源老师剪过最大的字有数百平方米,最小的字仅1平方厘米。而练出这手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勤学苦练,这份坚守也让洪源赢得“中华第一剪”的美誉。

坚持创新,剪出70平方米大字“祝福祖国”

在雨花非遗馆内,洪源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剪出的各种创意汉字甚至山水花卉图画琳琅满目。“每天早上7时刚过,老师就来到馆中,晚上总是全馆最后一个走的人。”黎艺箐含着泪说,剪刀刻刀和纸张组成的世界很单调,可老师却永远在琢磨如何创新精品,如何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2002年,洪源在上海凭借一刀剪出面积400平方米的一个“龙”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他用12分钟、3刀剪成各为54米的“中国龙”3个汉字,再次书写吉尼斯纪录。

去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洪源创作了《福满大地 福聚中国》大型剪纸,用70个不同字体的“福”字组成中国地图的轮廓,地图中间还凸显出“70”数字。去年国庆节,在雨花非遗馆内,洪源将金色的纸张铺在地上,手拿剪刀按照心中构思的字体,细致剪出轮廓,在字与字之间,通过笔画的舒展实现连接。近半个小时后,面积达70平方米的“祝福祖国”四个大字在其手下一气呵成。

作为中华老手艺的传承人,洪源更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这些年来他多次走出国门,前往韩国、阿联酋等国,弘扬中华剪纸艺术。

苦练+坚守,只为弘扬传承老手艺

“老师常说,要练好剪字,不仅要下功夫,还得有狠劲、有韧性。”提起洪源的言传身教,黎艺箐忍不住擦拭起眼泪。

为了让“一刀剪”和剪纸被更多人守护,洪源教授了15名徒弟。他叮嘱每一个徒弟:剪字没有诀窍,就是苦练。首先要学会雕刻,其次是学深悟透写和画,最后才剪制作品。不能太着急往前跑,必须踏踏实实地去磨练。

洪源自己更是这样做的。“剪字50多年,老师其实已熟悉各种字体和剪法,可每次创作前,他总是做足功课。”黎艺箐说,在完成《福满大地 福聚中国》前,洪源不仅要先在字帖中将行书、隶书、草书等70种不同风格的“福”字找出来,更反复揣摩笔画到深夜。

这些年随着创作领域的不断拓展,洪源还经常用英文等进行剪纸。为此,他从头学起,从英语字母到英文诗句,都是熟稔于心、品知意境后才动手开剪。

“一辈子为了剪纸。”黎艺箐说,这是老师的“痴心”,而作为学生的他们也会坚守在老手艺的传承创新路上。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媛媛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