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担保后监管!雨花区创新服务让企业“秒变安心”

红网时刻新闻4月30日讯(记者 胡芳 通讯员 刘雅芹)日前,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财产保全预担保有关工作的操作细则》,通过引入“预担保+动态监管”机制,为企业提供“缓冲期”,最大限度减少司法强制措施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为市场主体撑起司法护航的“法治盾牌”。

“这项机制的诞生,经过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专业论证及审慎决策等多个环节。”据雨花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雨花法院始终密切关注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司法期待。在2024年“四联四访-企业大走访”活动中,法院领导带队走访了中建五局、科源医疗等企业,多家企业在交流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财产保全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向法院表达了寻求保全替代性帮助的迫切愿望。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雨花法院迅速启动财产保全项目的草拟工作,广泛征集业务庭室的意见,并经过专业法官会议及审判委员会的深入研讨,最终在2025年3月推出了这一创新机制。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五局”)是首家适用该机制的企业,以3亿元保函实现“零保全”。

诉讼财产保全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得以实现,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决定,对当事人争议的有关财物采取临时性强制措施的制度。诉讼财产保全采用冻结、查封、扣押被申请人的财产等措施,能够有效阻碍其对财产进行转移、隐匿或毁损,保证了将来判决得以顺利执行。

然而,对于生产经营的企业来说,诉讼财产保全存在资金流动性、正常运营、法律成本及商业信誉等方面的影响。

今年4月,中建五局因涉及重大工程项目,对账户资金流动性需求高,该公司便主动向雨花法院申请,纳入财产保全预担保名单。

中建五局通过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出具不可撤销、见索即付保函,担保总额达3亿元人民币,有效期至2026年4月10日。雨花法院立案庭审查企业资质及保函有效性后,将其纳入《预担保企业名单》,并在内网公示担保额度。法院在后续保全审查中,优先通过台账监控保函额度使用情况,仅在企业超额或保函失效时启动保全程序。

“过去一遇到诉讼,账户冻结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柄利剑。”中建五局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钱元坦言,现在通过保函替代保全,既释放了企业生产经营净现金流,也增强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信心。

这一案例不仅彰显了雨花法院创新机制的实效,更为其他企业树立了典范。据了解,“预担保+动态监管”机制不仅注重创新,更强调风险防控。雨花法院建立了额度预警机制,当剩余额度低于20%或保函到期前3个月时,系统会自动预警,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续保或补足额度。同时,法院还设立了“红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进行严格管理,采取移出担保名单、采取保全措施等惩罚措施,以维护机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为护航法治营商环境,今年以来,雨花区推出了多项举措,将创新实践向纵深推进:推出“两状式”文书(起诉状+答辩状),3秒自动生成要素式文本。今年,11类案由中适用要素式“两状”的案件共741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适用率达到90%以上,整体适用比例为90.48%;持续开展服务“保交楼”专项行动,妥善审理涉房地产开发、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等纠纷案件,通过调解、判决等方式,督促房地产企业履行合同义务,保障购房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单点突破”,而是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治理智慧的深度融合。雨花法院“预担保+动态监管”机制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市场主体解开了资金冻结的“紧箍咒”,更以司法公信力与市场活力的良性互动,诠释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深刻内涵。下阶段,这一创新机制将持续发挥其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法治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刘雅芹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8/74/1492198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