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田“喝水”有保障 完成冬春修小农水项目22个

在福临镇古华山村,田边渠道布设错落有致,清澈的水流潺潺流动,青翠的禾苗“喝饱”了水开心地迎风起舞,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邬振 摄

红网时刻新闻4月28日讯(通讯员 邬振 袁耀东)“水利建设搞好了,灌溉有保障,我们种田也更有信心。”4月25日下午,看着一股股清流滋润良田,长沙县福临镇古华山村种田大户孙长安喜上眉梢。

他口中的“水利建设”工程,正是该村去年新建成的农田“小农水”(小型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

水利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近年来,长沙县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着力打通影响农民生产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民生难题,办好民生实事,一批老旧灌区焕发新颜。

建管并重 老旧灌区换新颜

走进古华山村,只见新修的水渠已蓄满清水,田边渠道布设错落有致,清澈的水流潺潺流动,青翠的禾苗“喝饱”了水开心地迎风起舞,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每一丘田都开了一个豁口与渠道相通,方便灌溉和排水。

“原来的沟渠都是土渠,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沟渠淤堵导致进水不畅,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孙长安说,他流转了300余亩农田,今年全部种上了早稻,早稻收割后,将及时种上晚稻。“好设施种好田,以前一亩田1个小时都放不满水,现在20分钟就能放满。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每一滴水都合理利用起来,有效促进粮食增产。”

粮食增产,意味着种粮农民收入也将上涨。孙长安的言语间透着一股子高兴劲,黝黑的脸庞浮上丝丝笑意。

“去年受强降雨影响,我们村的水利基础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虾公坝组和王家坝组的两座闸坝,堤坝、泄洪道和上下游挡土墙遭到严重损坏,基本丧失蓄水灌溉功能。”古华山村党总支书记彭进介绍,经过工人加班加点建设,两座闸坝的修复工程和近700米灌溉渠整治工程已在去年底竣工。

如今,修缮一新的闸坝、沟渠,将有效解决400亩农田灌溉问题,为4个村民小组百来户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灌溉便利。

建好更要管好。“后期管护好、使用好、发挥好效应才是关键,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管护要求,确保实现有淤常疏、清水长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政策引领 农田水利“加速跑”

水兴于业、水美于村、水富于民。2024年至2025年,长沙县抓住有利时机,按下兴修“小农水”的“加速键”,畅通“小农水”的“中梗阻”,连接“小农水”的“最后一公里”,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2024-2025年冬春修小农水项目22个,总投资达880万元。”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我们还新增补200万元,新增6个项目等待开工建设。”

随着一个个小农水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灌溉率,使得农户不再“靠天吃饭”,无论是干旱时节还是多雨时节,村民们都能通过合理调度,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田‘小农水’建设项目建好后,群众反响很好,极大地促进了水稻生产。”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沙县将持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并做好下一年度项目摸排,建立待建项目库,全力补齐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短板问题,确保农田灌溉“毛细血管”畅通。

来源:红网

作者:邬振 袁耀东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8/62/1491247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