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文雅丽 张梓峰 长沙报道
老年人自己下厨做饭太辛苦,点外卖又吃不惯。怎么办?前不久,长沙县湘龙街道的社区食堂开业,正成为附近老年人的新风尚。
湘龙街道爱夕银铃餐厅。张梓峰 摄
餐厅以自助餐的形式,每餐提供10余种菜品,80岁以上老人9元一餐,60岁至80岁老人、学生、退伍军人、环卫工人及残疾人等10元,60岁以下12元,是全龄友好的“大众饭堂”。
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暖心饭”
7月17日上午11时许,走进湘龙街道龙塘安置区爱夕银铃餐厅,食堂里已经坐满了人,有人堂食,也有人带着饭盒来打饭。
社区食堂菜色好,菜品丰富。文雅丽 摄
68岁的顾国文是周边社区居民。“我已经在这里吃了3天,这边菜品多,菜量实惠。”到了饭点,顾国文打了鸭腿、莴笋、鸡蛋羹、长豆角、一碗饭,外加一碗汤,只花费10元,美滋滋地一边吃饭一边与“饭搭子”聊天。
彭秋云阿姨在附近医院的工作,自从社区有了食堂之后,她就是这个食堂的“忠实粉丝”:“我们老年人吃得少,自己做比较麻烦,又容易做多了,不如来食堂方便,菜品多选择也多。”
爱夕银铃餐厅的负责人董宗辉说,这家邻里食堂刚开始本来想解决社区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到现在成了方便社区居民和周边上班族、游客常来打卡的食堂,“饭搭子”越来越多了。
社区食堂“饭搭子”越来越多。文雅丽 摄
隔得远、腿脚不便、独居和困难老人怎么办?“社区食堂”为他们开辟“新吃法”——志愿者“带餐”。
湘龙街道组织志愿者在食堂点餐,分发到20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安排老年群体集中取餐。同时,针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配送服务,真正惠及辖区所有老年人。
社区食堂越来越“斜杠”
社区食堂叫好又叫座,但要长久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公益化+市场化”中找到良性发展的路子,扩大消费群体,是不二的选择。
今年25岁的阳卓在附近工作,听说新开了一家“社区食堂”,他成了第一批“尝鲜客”,并邀请了十多个同事一起来吃。“只要12元,十多个菜随便选,而且有菜有肉,真的蛮划算的。”
每到饭点,社区食堂就“挤”满了人。文雅丽 摄
当“吃饭”这件“小事”变得越来越热闹,社区食堂自身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
“饭点一过,这附近的快递小哥也会成群结队过来吃饭。”董宗辉说,每到2点左右,一个个“小黄人”就会涌进餐厅吃饭,趁着闲暇时间聊聊天,刷刷手机,社区食堂俨然成了他们小憩的场所。
社区食堂价格表。文雅丽 摄
随着“蹭饭”的人越来越多,社区食堂生意越来越好,慢慢走上盈利之路。
“最近湘郡社区老年大学每天都要送200份盒饭,我们忙不赢。”谈起最近的订单,董宗辉表示生意越来越好了。
从“吃饭事大”到日益“全能”,从助老敬老到全龄友好,“老年食堂”越来越受欢迎的背后,是长沙县将“公益性+市场化”作为助老餐厅的发展导向,以人为本的各项“实招”“硬招”不断落地,给老年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下一步,长沙县民政局持续以利润作为补贴资金反哺社区助老点,根据助老餐厅发展情况,不断做深做细服务,回应群众需求,让助老餐厅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来源:红网
作者:文雅丽 张梓峰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