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导师校园行启动仪式暨首场创业名师大讲堂活动现场,众多大学生带着创业的“金点子”在现场寻求机会。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不到一个月,00后安徽男孩查子涵就在长沙贴上了人生新标签——从“清澈”大学生到科技公司执行董事。
3月3日,半个工作日内,拿到湖南灵岭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3月8日,公司签下第一笔20万元的业务订单;3月20日,团队落户湘江科创园签署孵化器……
在长沙,一名大学生仅凭一台电脑和一个创意,便能在48小时内注册公司、启动项目。这不是乌托邦的幻想,而是这座城市为青年创业者编织的现实图景。
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湖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再次向全国青年发出邀约:“背了双肩包就能来湖南创业。”
“背包创业”的背后,是长沙以独特的“轻量化生态”为大学生们重构创业方程式——降低门槛、整合资源、激活生态,让青春梦想轻装前行。当“重资产、高成本”成为创业者的时代之痛,这座中部城市以轻盈之姿,为年轻人开辟了一片创新雨林。
拆掉“玻璃门”,让创意自由生长
在刚刚落幕的大学生创业节目《夺金2025》中,20岁的长沙理工大学学生吴睿恩携“云鹰”登台试飞,逼真的仿生飞行与高效驱鸟技术引发全场“爆灯”。最终,他以“最年轻金种子”身份与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签约,项目正式落地湖南,其技术在多所高压变电站示范应用,并与机场、电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从在校的“雏鹰”到夺金的“云鹰”,初期既缺资金又缺创业经验,是长沙给予了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直上云霄”的底气。创业期间,长沙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其提供资金、场地及“一站式”创业服务(如工商登记、政策指导),为项目注入资源与信心。
吴睿恩“云鹰智巡”团队及其团队核心成员,在学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稳定成长。
传统创业模式如同负重登山,行政壁垒、资金压力、资源匮乏构成三重枷锁。长沙的破解之道,在于将“减法”做到极致:砍掉繁文缛节,剥离冗余成本,让创业回归本质——创意的自由生长。
“一窗通办”的极简主义成为这道“减法”题的生动结果——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流程压缩加速,学历信息免审即享政策,在长沙,创业手续从“马拉松”变成“百米冲刺”。
更关键的是“低成本启动”的底气——经营场所补贴、税收减免优惠、最高500万贴息贷款,这些政策不是口号,而是真金白银的“创业燃料”。
资金扶持的“精准滴灌”则进一步消解试错恐惧——“小荷”青年人才创业项目提供最高20万元无偿资助;“红枫计划”自2021年初启动,以三年为期、拿出5000万元资金;5.05亿元湖南大学生创业基金瞄准“投早投小”,甚至为失败者兜底——失业保险与贷款贴息构成安全网。
对于创业大学生,长沙没有鸡娃式教育,只有托举和兜底,这种“敢闯敢试”的包容,让长沙的创业生态多了几分江湖气:成则乘风破浪,败亦能东山再起。
21岁的大学生查子涵在湘江科创园签署孵化器入驻协议。
资源共享,让创业不再“孤勇”
长沙市人社局主办的“长沙创业服务进校园”活动,把政策和服务送到学生教室。
若说政策是土壤,资源整合便是让种子破土的阳光雨露。长沙深谙“轻资产创业”的精髓:不追求大而全,而是以共享思维重构基础设施,让资源流动起来。
湖南农大学生陈祖涵在宿舍做草莓种植实验,常常因熄灯断网而终止,入选卓越工程师学院后,依托岳麓山实验室,学院的工作室24小时开放,共享工厂、设备测试室、服务器可随时申请使用……
目前,长沙已评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达96家,其中省级23家,国家级4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8家,基地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700余家,高校孵化器、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技术平台为创业者提供研发支持,从校园竞赛到全国舞台,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长沙主打“陪伴式成长”,让创业不再是孤勇者的游戏。
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站式办公服务和完善的产业服务。
扫描星城,雨后春笋般生长的众创空间,生态式联合办公,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的一站式办公服务和完善的产业服务;省级孵化基地提供免费场地与40万元年补贴;长沙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4个、新材料中试平台13个、企业技术中心699家,公共资源开放共享……在这里,创业不再需要自建实验室、购置昂贵设备,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激活生态,让创新裂变生长
政策与资源搭建了舞台,真正的精彩却在于生态产生的“裂变效应”。长沙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创业项目与城市产业基因深度耦合,形成“轻资产+重产业”的共生模式。
“马驹计划”项目路演活动现场,助力青年创业者实现“创意变现”。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落地全国首个数字视频全产业链战略合作,打通了数字视频从模型技术到商业化落地中的各个环节;湘江新区的湖南鲲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推动湖南省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支撑“一个人的全球生意”……产业链的现成入口,让创业项目迅速找到市场支点。
更值得玩味的是城市气质的契合。长沙生活成本相对一线城市较低,但烟火气与产业配套毫不逊色。低房价、低租金构成的“成本洼地”,与“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共振,催生出独特的创业氛围:既有“吃得苦、耐得烦”的韧劲,又有“霸得蛮”的闯劲。00后创业者查子涵的比喻极为贴切:“在长沙创业就像口渴时有人递上一杯水,解渴之余,更让你相信前方还有清泉。”
长沙的创业故事,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实验。它证明了一座城市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将青年的创意火花转化为产业变革的火焰。当全国多地仍在比拼补贴额度时,长沙已悄然构建了一套“让野心轻装前行”的底层逻辑:降低生存压力,开放资源共享,宽容失败文化,打出“低成本+全链条服务+产业适配”的组合拳,当一座城市主动为年轻人“缩小梦想的颗粒度”,或许正是创新活力迸发的开始。
“在长沙,野心不需要沉重的行囊。”这不仅是创业者的宣言,更是城市与青年的共生契约。不追求宏大叙事,而是在每一寸土壤中培育自由生长的力量,越来越多的“金种子”正在长沙生根发芽。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