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长沙是一座有光的城市,长沙有一群追光的人。长沙有15万名持证残疾人,他们或耳不能听、或口不能言、或目不能视、或肢体不全……但在这座有光之城的呵护下,他们用自强不息谱写了一曲曲生命赞歌。奋力追光者,终将光芒万丈!红网长沙站特推出专题报道《星城追光者》,聚焦37名励志残疾人与扶残助残典型,看他们如何成为追光者,并照亮前路,成为别人心中的一道光。
罗永生在上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姚宇超 长沙报道
清泉、阳光,总是让人联想到希望和温暖。在宁乡,有这样一位美丽温柔的湘西妹子,她似一泓清泉,滋润着干涸者的心田;又如一缕阳光,照亮了残疾人的生活。她就是罗永生。
志愿助残,她以爱心“灌溉”
夏日的清晨,宁静而恬美。走进位于宁乡大成桥镇青泉社区的清泉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一阵清脆的铃声之后,教室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讲台上,戴着眼镜的罗永生正温柔耐心地给残疾学生们讲课。像老师,更像妈妈。
罗永生出生在湖南湘西一个偏远的乡村,从小家境贫寒,作为寨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她深切地体会到危难中得到扶助的意义。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在长沙从事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她便跟残疾人结下了不可分割的缘分。
多年的助残工作经历让罗永生发现,在经济不甚发达的农村,绝大部分的残障家庭都会因残致贫,而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脱贫,是她最想去解决的问题。于是,2015年年底,罗永生辞掉了在省会的稳定工作,回到了丈夫的家乡宁乡,创办了长沙市首家农村寄宿制托养中心——清泉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和大多数托养机构不同,清泉阳光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里的托养对象,全部来自周边各个乡镇,多为托养对象的家庭多为一户多残、老养残、困难户家庭。由于山区交通不便,这里托养的人员90%以上都需要在中心住宿。而在中心成立之初,摆在罗永生面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匮乏。为此,她卖掉了自家的房子,并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了进来。为了节约成本,最开始那一年,中心所有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由她跟丈夫打理,两人既当老师又当炊事员还是护理员,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多年努力,中心渐渐步入正轨。7年来,中心年平均托养服务残疾人60人以上,7年以来累计托养残疾人超500余人次,直接为残疾人家庭减负800余万元。
托养中心。
劳动筑梦,托起生命尊严
有着多年助残经验的罗永生深知,残疾人托养不能是简单的“养”着,而是要鼓励他们通过培训、劳动等一系列的职业康复训练,增强个人生存能力,帮助他们自立,逐步融入社会。为此,罗永生想了许多办法,让这里的托养人员除了可以免费得到日常护理之外,能劳动的还能在这里“上班”拿工资。
“我们根据每个残疾人的自身特点,与各大企业建立对接,开发一些公益性岗位,让托养人员在这里能够赚钱,使他们充满成就感。”在托养中心,无论是残疾人还是家属,在他们的脸上都看不到一丝的悲观与绝望,反而都是那么开朗热情。罗永生说,辅助性就业的政策让这里的残疾人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也让家属的脸上有了笑容。
托养中心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电商增收新途径,为8名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淘宝云客服、语音录入、网络营销等网络就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找货源、搭平台。如今,这8名残疾人的月平均收入达1200元以上。
除了和企业合作,托养中心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罗汉果产业扶贫模式,农户种植、基地化管理、公司保底收购,以产业发展带动8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致富。
2021年以来,托养中心又带动残疾朋友阳光增收种植艾草40亩,帮助21名残疾朋友阳光增收平均每年增收4000余元。
“托养+脱贫”,罗永生探索出来的模式解决了很多农村残障家庭的难题,也让许多残疾人士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自打从事起残疾人工作那一刻起,不断有人问罗永生,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为什么选择助残事业?梦想、责任、希望,这些词汇听起来很宏大,但的确是当初让她选择这个领域的动力。
“我们应该要帮助残疾人就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接纳这个群体。有些人认为我办托养中心也是为了赚钱,赚残疾人的钱,但是我觉得,我只要做好我自己就够了。”罗永生说,她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托养中心能够良性发展、造福更多残疾人。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