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钱娟
“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移!”田波扬烈士面对敌人严刑拷打时发出的呐喊,至今回荡在历史的天空。近日,记者走进浏阳市北盛镇泉水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田家老宅,历经百年沧桑,古朴神韵依旧。庭前,田波扬生前手植的桂花树亭亭玉立,又重新吐露了新芽。坐西朝东的七间砖瓦房内,沿用多年的家具保持着旧貌,这里是田波扬生命的起点,在这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在这里,他与陈昌甫喜结连理,迎来了两个孩子的降临。
英烈事迹
革命夫妻宁死决不叛党
田波扬,别名佐渠,1904年生。陈昌甫,女,1905年6月出生,与田波扬同为浏阳人。1921年,田波扬与陈昌甫结婚。婚后,陈昌甫随田波扬到长沙求学,结识了郭亮、夏曦、夏明翰等一批进步青年,夫妻二人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共产党。1926年,田波扬到长沙兑泽中学当教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组织工农群众和青年学生支援北伐战争。北伐军占领长沙后,田波扬受中共湖南区委派,到夏曦、谢觉哉等主持的国民党省党部工作,担任青年部部长,兼任共青团湖南省委宣传部部长。1926年10月,党组织将陈昌甫调到长沙,担任团省委联络员。
1927年5月21日“马日事变”后,田波扬和陈昌甫留在长沙城内开展地下斗争。由于叛徒告密,田波扬夫妇不幸被捕。狱中,敌人对田波扬施以酷刑,用竹签扎进他的十指,用木杠压断他的双腿,要他自首和说出党的秘密。田波扬的回答铿锵有力:“头可断,血可流,此志不可移!”敌人对田波扬无计可施,就审问陈昌甫,利用二人深厚的夫妻感情和生离死别来恐吓陈昌甫,要她代替田波扬在自首书上签字。陈昌甫夺过敌人手中的笔在纸上疾书:“我宁可代替他死,但决不代替他叛党。共产党员是杀不绝的,血债一定要偿还!”
1927年6月6日凌晨,残暴的敌人杀害了这对年轻的革命夫妻。时年,田波扬仅23岁,陈昌甫仅22岁,且怀有身孕。
精神传承
77岁退休教师著书立说缅怀英烈
记者探访革命英烈田波扬故居,96岁的龙素伟老人精神矍铄,端出热茶相待,眼前这位老人,自幼便与田波扬长子结下了“娃娃亲”,田波扬与陈昌甫生前的合影已泛黄,老人将老照片精心裱起来,悬挂在客厅中。一幅幅老照片,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讲述着英雄生前往事。回忆起与公公婆婆相处的点滴,龙素伟说,母亲是婆婆陈昌甫的“闺蜜”,早在儿时两家人就彼此交好。婆婆生性活泼,与公公相知、相爱、相许,相濡以沫投身革命事业。“婆婆对我母亲说,我走了。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提及当年陈昌甫话别母亲的一幕,龙素伟至今记忆犹新。
“求学励志,志报祖国,国难先赴,赴汤蹈火,浴火永生。田波扬短暂的一生定格在了23岁,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77岁的浏阳六中退休教师任祖霞拿出一摞厚厚的底稿,这是他退休后花了三年时间的呕心沥血之作。1927年田波扬牺牲时,任祖霞尚未出生,生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任祖霞从小受到革命英烈崇高精神的熏陶,萌发了著书立说缅怀田波扬、陈昌甫夫妇的想法。“红色的基因,已深深植根在村民心中,这是泉水村人的精神财富。”任祖霞呼吁,对田波扬故居进行修缮加固,筹建田波扬故居陈列室,将革命英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