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2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共同签署命令,授予湖南省消防总队长沙市支队望城区大队“学雷锋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大队代表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雷锋故乡.望城消防”再度以骄傲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透过望城公安消防大队的荣耀,我们看到了“雷锋家乡出雷锋,英雄群体‘雷锋+’”的独特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城市的善良和义举随处可见?近日,红网记者走进望城,并从5月26日起连续推出解读望城消防雷锋现象系列报道,探究这座城市善心传承的精神密码。
相关链接:
解读望城消防的精神密码(一):望城消防 驻扎在人民心中的“雷锋+”
解读望城消防精神密码(二):一个价值符号的传承与弘扬
时刻新闻记者 洪雷 邓正可 长沙报道
从舍生忘死的消防官兵,到“不负余生”的冯正其,再到修身齐家的王锦秀,记者的走访,无法展现望城军民的全貌,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清正的政风、淳良的民风、和谐的家风正因为一种相同的信念,不断融合,不断演化,不断发扬光大。而这一信念,归根究底,就是一片拳拳为民的赤诚之心。
赴汤蹈火的钢铁战士在转变角色
正如此前的报道中所描写的,“赴汤蹈火”“舍生忘死”一直是望城消防官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灭火英雄陈国军在疏散群众时,4根手指肌腱被坠落的窗户玻璃切断,还在往火海里冲,从此敬不出一个标准的军礼却也毫不后悔;60吨液化气槽车侧翻、仓库爆炸起火、冰灾旅客被困……在这些危难时刻,人们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他们的身影。
但望城消防官兵带给望城居民的,早已不止这些。
“红警车,119,群众有事不用求;消防兵,像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这首在望城广为传唱的童谣,正是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的真实写照,也是大队95名消防官兵的为民誓言。
他们晨练不喊口号,最早引入互联网线上服务,农忙时,他们扎根田间,帮助春耕下种;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无偿献血,每年种植一片“雷锋林”……建队39年来,消防大队官兵不管走了多少波,不管身处何地,但学雷锋、做雷锋,一心为民的风气始终浓郁。
“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一心为民、爱民、便民、利民,为他人着想。长期以来,大队出台了许多便民措施,为企业和驻地百姓排忧解难,提供便利。只要真心为企业、为百姓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望城区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朱湘春说。
见到群众有困难,一定要上前帮一把。这样的心里话被不少官兵悄悄写进了消防大队延续至今的许多本雷锋日记中。他们深知,自己的角色在发生着转变,唯一不能变的,就是那份初心。
古道热肠的望城人民在续写故事
与消防官兵一样,居住在望城的百姓在多年对雷锋精神的学习和践行中,也早已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像冯正其这样的退休老干部,像王锦秀这样的贤惠好媳妇,正在将雷锋的故事,以新的笔调继续撰写,从而让好人得到好报,让善意得到声张。
近年来,望城区着力推进“雷锋家乡学雷锋”活动,积极倡导干部以身作则,相继建立便民利民的雷锋政务超市、扶贫济困的“雷锋580”24小时紧急救助热线等,并开展“雷锋式干部”“雷锋之星”等评选活动,表彰各行各业学雷锋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在干部队伍中评选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狮子型”“黄牛型”干部。
望城区文化馆支部书记朱镜波就是奋战在全区群众文化战线上的“活雷锋”。他带领全馆人员常年热心服务望城百余支基层文艺团队,并通过举办广场舞培训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让这里的农民过上“上午插田,下午娱乐”的新生活,从此告别打麻将等不良生活习气。
在望城的大街小巷,从学雷锋示范社区、学雷锋主题文化公园,到雷锋图书馆、雷锋大剧院,再到雷锋日记雕塑、雷锋巨型雕像,甚至在每一个街道的公交车站台上,几乎随处可见雷锋的身影。
在望城58万人口中,学雷锋志愿者就有36万,遍布全城。他们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以小故事传播大道理,成为活跃在望城大地上的“活雷锋”。现在,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市民积极投身到扶贫济困、城市管理、绿化美化、文明劝导等领域。雷锋的故事,正以更浓重的笔墨,续写下去。
来源:红网
作者:洪雷 邓正可
编辑:唐飞飞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