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荷花池农贸市场,生动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个摊位拾掇得整洁利落。市民在食物间精挑细选。说起食品经营管理的变化,经营卤菜的李可馨说:“监管严格了,经营规范了,市民放心了。实在不放心的市民,还可以到市场里的食品快检室里去测一测。”
湖南米粉街。长沙晚报通讯员 李祖靓 摄
“湖南米粉街”的热闹也是从一早就开始了。看着米粉店的师傅们磨浆、烫粉、盖码,一张张软糥的粉皮立马唤醒食客肚子里的“馋虫”,食客不时还点评:“长沙的米粉,就是能够让人放心吃。”
发生在街头巷尾这一幅幅食品消费的画面,有着共同的底色:经济总量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长沙,在关系到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食品安全治理上,过去六年以来,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抓手,通过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整治与建制相结合、监管与打击相结合,用心用情用力护航“舌尖上的安全”,着力构建起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长沙市民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达到82.27分,较创建之初提高18个百分点。近三年,国家、省对长沙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超过98%,全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引发广泛关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年8月更是跻身国务院食安办公示的“2019—2021年创建周期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议名单”……不断提高的食安创建知晓率和满意度,就是长沙市民不断增长的幸福指数。
“食安长沙”正凝练为长沙城的又一张新名片。
初心与使命
2014年9月,国务院食安办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2015年9月,长沙市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试点城市,并于2016年1月启动该项创建工作。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目的是提高城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让千万长沙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长沙市食安办相关负责人说,长沙的目标不仅仅是拿到“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这一荣誉,更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长沙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改善民生,增进福祉,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6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长沙市上下咬定创建目标,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拿出奋勇争先的姿态、奋力冲刺的状态,奋力书写这份民生答卷。
在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上,长沙市坚持“党政同责”,高位推进,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权重达3%。
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分别担任市食安委、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顾问、主任(组长),每年召开创建工作推进大会,明晰了成员单位职责,制定了联席会议、信息通报等制度。
市人大常委会就创建工作作出专门决议,加强食品安全执法检查并开展询问。分管市领导调研检查食品安全及创建工作常态化。市政协将食品安全纳入重要提案内容,强化民主监督。
各区县(市)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各街道(乡镇)设立食安办,组建了1848人的社区(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长沙有了一支食安创建的生力军。
在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上,长沙市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食品安全举报奖励等30余项制度规范,更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2019年至2021年三年累计投入食品安全项目经费4.1亿元,重点用于“明厨亮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民生快检室”等食品安全治理领域。
同时加大宣传教育,推进立体式创建宣传。开展食安“五进”活动,将食安课堂纳入中小学常规课程。强化行业自律,通过线上培训、行业观摩等形式深化从业人员教育。组建万余人的食安志愿者服务队伍,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安创建氛围。
守正与创新
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面对数量日益增长的食品经营市场主体,面对市民对于食品消费日益提升的品质需求,长沙市扎扎实实从摸清底数、夯实基础起步,稳步提升食品安全的治理水平,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以前餐馆的后门闲人免入,现在餐馆将后厨亮给消费者看,让消费者看着放心、吃得放心。”谈到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以来餐饮业的变化,从业人员李君如此说。
有“美食之都”之称的长沙,餐饮业发达,网红餐馆层出不穷。如何守牢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底线?监管部门从摸清底数着手,市、区县(市)以及街道的监管人员靠一条条街巷走访,建立起长沙市餐饮业的台账,并按照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规范餐饮经营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全面推行视频厨房和透明厨房的改造和建设。到2021年底,全市建成“明厨亮灶”3.2万家,其中4256家大型餐饮企业和学校食堂已接入全市远程监管平台,通过线上监管与线下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为市民营造放心用餐的大环境。
在夯实食品安全治理基础的同时,长沙市通过严格的监管执法,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长效化水平。开展了“护苗”“护老”“网剑”等十二项攻坚行动和“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等专项行动,建立起31类食品风险隐患排查和监管措施清单,这些强化执法的举措,不断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新命题、新考验。特别是面对一些全国各地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出现的安全监管共性难点、痛点,长沙如何在创建过程中,探索出新的解题路径,形成可借鉴、参考的治理体系,是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要义之一。
长沙市着眼于食品源头环节和流通过程,锐意探索监管创新、信用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智慧监管嵌入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这些创新举措为全国的食品安全治理贡献了长沙智慧和长沙经验,获得广泛赞誉。
以智慧监管的创新为例。扫一扫二维码,消费者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一块猪肉的流通过程,判断购买到的是否是“白板肉”。这一变化得益于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建设。2018年以来,长沙市通过“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责”,全市累计投入1.1亿元,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源头种养、食品生产和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建立起该监管平台。去年9月,该智能监管项目获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十大智慧监管项目”,较好解决了销售“白板肉”违法行为难以精准打击的难题。
疫情期间,为对进口冷链食品进行精准监管,有效地实现外防输入,长沙加强“湘冷链”平台运用,与多部门互通共享关键数据,全市3052家食品企业在该平台完成注册登记及申报,累计发放溯源码104.3万张,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全链条精准追溯。
一座城,千万人,食品安全维系万家,关乎全局。
6年来,全市建成200个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快检室、建立农业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1179个、全市新建改造生鲜市场124家、全市食品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501亿元……这一个个数字里,写就着长沙人从“舌尖的安全”到“舌尖的幸福”,饱含着长沙市各级党委政府用心用情用力守护食品安全的深情,为满足市民食品消费需求铺上的安心、安全的底色。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王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