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勇攀“高峰” 加速挺进科技创新高地

微信图片_20211206144905.jpg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引领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微信图片_20211206160625.jpg

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中建智慧谷园区。

红网时刻记者 姚宇超 通讯员 朱文敏 长沙报道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在新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考察,擘画了“三高四新”的宏伟蓝图,嘱托湖南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今年11月25日,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使湖南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诞生地、重大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一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汇集地,为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指明了实施路径。

作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的领头雁,长沙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了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强化省会担当,抬高坐标,攻坚克难,不断为挺进高地贡献力量。

一年来,这张“答卷”怎么样?一组数据清晰可见: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5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399家,技术合同成交额有望突破500亿,国家级创新平台69个,创新能力在全国72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八……

科技创新已然成为引领长沙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加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长沙全方位谋篇布局,一系列行动如浩荡东风,吹拂这座求新求变的城市,赋予长沙更多科技感与创新力,把“三高四新”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bd393ef4-59e1-47f9-b22d-a64040fdc72d.jpg

“湘遇清华 畅想星城”清华大学博士生长沙社会实践座谈会。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积蓄人才“源动力”

科技创新是“牛鼻子”。如何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长沙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

今年,《长沙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长沙市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2021年工作实施方案》《长沙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近十个重磅文件相继出台,构建了覆盖成果转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等“雨林式”全覆盖政策体系,为科技创新生态提供源源不断的“氧气”。

作为创新生态的种苗,人才流向哪里,发展制高点就转向哪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长沙深知自己在高端要素和高端人才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对“人才”发动的攻势日益猛烈。

这一年来,带着科技创新“1+4”、人才政策22条等创新政策,长沙拥抱“京津冀”,携手“长三角”,融入“粤港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引进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的人才和科创资源。

今年5月,长沙市党政代表团赴京高位对接高质科创项目,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确定清华大学牵头2项“揭榜挂帅”科技重大项目。

长沙也先后迎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数十名博士生,他们参与企业科研攻关,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被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深深吸引着,纷纷告白:毕业后想来长沙,为“三高四新”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9月,长沙科技创新高地及人才建设上海专场推介会举行,一举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签下13个科技项目。

在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立“粤港澳科创产业园”,作为湖南承接粤港澳先进技术转移的载体。引进香港城市大学在科创园建立“香港城市大学长沙创新科技中心”,在港城大深圳研究院设立长沙异地孵化器,目前创科中心已促成长沙企业与港城大合作项目20余项,异地孵化器入孵企业13家。

开放姿态良好生态不断吸引创新人才集聚。在今年8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长沙位列全国前十,中部第一。全市280万左右的人才总量,高科技人才占到30%。

微信图片_20211206144616.jpg

长沙自动驾驶出租车进行测试。

布局高水平创新平台,抢占技术“制高点”

冬日的长沙阳光明媚,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各类无人驾驶车辆有序测试。依托湘江智能搭建的车路云一体化平台,和自主研发设计的智能网联汽车监控设备(T-Box),2000多台智慧公交车和50台自动驾驶出租车,为市民提供更快捷、更准时的交通出行服务。

“一年来围绕可落地的热点场景,我们还在梅溪湖开发了智能网联智慧停车的解决方案,在岳麓山大科城打造了自动泊车场景。”湘江集团副总经理、湘江智能董事长谢国富说,接下来将进一步发力智能网联汽车等板块,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为“三高四新”战略贡献应有力量。

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链是长沙22条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之一。今年3月,长沙再添一“国字号”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聚焦智能装备、智慧工厂、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方向,加强技术集成和应用示范,培育壮大智能产业集群,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长沙迅速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并积极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落户长沙智谷,与师范大学、工商大学共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机构,启动人工智能科技重大专项。

不仅是人工智能领域,一年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在湖南加速布局: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将培育出适合不同盐碱地生态区种植的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水稻新品种,有助于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将建立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起降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粤港澳科创园落户岳麓山大科城,对标国家实验室加速推进岳麓山实验室建设,推动在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先进运载装备等领域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完成项目落户论证……

厚植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的优渥“土壤”,长沙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基础不断夯实。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近1500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驱动力。

同时,长沙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主线的科技型企业梯队工作为抓手,大力扶持本地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培育更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采用资金支持、融资融贷等举措,支持企业“升高”。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突破5200家,占到全省的“半壁江山”。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激活发展“强引擎”

1000根高性能碳纤维的集束,大小不到普通数据线的1/3,单根直径仅有头发丝的1/7粗,拉伸强度却是钢的好几倍,历经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下依然可以保持良好性能,在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领域需求迫切,被誉为新材料界的“黑色黄金”。

过去,只有极少数发达国家掌握这种制备技术,且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与禁运。作为省市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之一,湖南东映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湖南大学实施高性能碳纤维项目,攻克高性能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材料关键技术,为国家航空航天和高端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发展提供关键战略材料支撑。东映碳材也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四家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生产基地。

目前,项目已建成20吨/年高导热沥青基碳纤维生产线,可批量制备高导热碳纤维和高品质沥青,具备从技术工艺到装备设计的全部知识产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随时生产。

而这只是长沙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个缩影。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需要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一年来,长沙以产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实施技术精准攻关、持续攻关,取得一批阶段性、引领性成果。

今年1至10月,39个省定在长沙“三高四新”战略科技重大项目已完成年度投资的92%、研发投入的113%。中联重科等承担的“智能化电液一体多路阀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突破多路阀阀芯高精驱动控制技术,阀芯定位精度相比传统多路阀提升3倍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围绕奋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长沙征集“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需求43个,在工程机械、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种源、新一代半导体、手术机器人、北斗等技术领域,确定清华大学等牵头10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支持资金8000万元。湖南大学王耀南院士领衔揭榜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已取得关键进展,山河智能联合中南大学、无锡必克揭榜的“挖掘机分布式智能液压阀控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结合。长沙围绕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13项,共支撑经费2.1亿元,高性能嵌入式GPU芯片、航空发动机耐高温压力传感器等核心技术频频推出。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激活了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展现了高质量发展新作为。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幅达17.7%。

08ff1c7a-7620-4770-a4b0-aa77c917eaf4.png

长株潭三市——长沙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及金融服务对接活动。

畅通成果转化“通道”,从“0”到“1”新突破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长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形成成果转化的“政府引导+政策保障+金融支撑+全链条服务”的长沙策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在长沙先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切入“快进模式”:

出台《长沙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长沙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支持围绕长沙优势产业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

积极探索成果转化的“市校合伙人”机制,着力打通在长高校、院所成果本地转化的痛点。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签订市校“三高四新”合作协议,就共促科技成果在长转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合作,有效凝聚大学、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岳麓山大学科技城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技术市场是成果转化的桥梁。长沙优化成果转化链条建设,认定长沙市技术转移转化基地(机构)11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0场次,认定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机构52家。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金融这个重要的“助推器”。长沙成立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早、中期拥有创新技术与创新商业模式、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首期规模3亿元。

多措并举下,越来越多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正加速转为现实生产力,“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越来越多,把科技创新“从0到1”的距离缩到最短。以湖南大学为例,2020年至今,该校转化科技成果156件,科技成果运营金额近4亿元,11家科技型企业在湘注册落地。其中,潘安练教授团队“红外薄膜技术”作价5798万元成立“湖南麓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5G光通信波分复用滤光片LWDM和DWDM填补国内空白;黄守道教授团队“变速恒频水力发电系统系列技术”作价4516万元成立“湖南中聚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湘建成两个示范工程。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截至11月18日,长沙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708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5.53亿元,同比增长104.4%,预计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可达到500亿元,占全省近50%。

同时,长沙不断推动资金、平台、人才、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型企业获省级研发奖补4.6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补贴已发放1.6亿元,预计今年补贴达2.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风补资金池累计为128家高企授信3.2亿元,科技保险对95家企业发放补贴369.69万元,20多家企业完成“知识价值融资贷款”信贷申请。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时至今日,长沙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正深度融合,挺进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愈加铿锵有力。长沙,将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时代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朱文敏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21/12/06/1050027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