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
何叔衡故居。
红网时刻记者 姚宇超 长沙报道
在宁乡市沙田乡,巍峨挺拔的青山脚下坐落着一座朴实的农家院子,斑驳的土墙青色的瓦,静静地透出一份庄严。门前一口小小的池塘,映着池塘边茂盛的松柏树和苍翠的青山。隔着池塘,远远就能看见院门口挂着鎏金的“何叔衡故居”的牌匾。上几级阶梯,院门右侧有一块石碑,离石碑几尺便是何叔衡的雕像,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眉宇间威严的英气。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这里游人如织,成千上万人前来瞻仰缅怀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何叔衡。
传奇:一生创下共产党历史上多个“之最”
在何叔衡59年的革命生涯中,创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个"之最":最年长的中共一大代表、苏维埃红色政权最早的“大法官”、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壮烈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穷尽一生追求真理,实践正义,他用自己无悔的行为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豪迈誓言。
1876年,何叔衡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小刻苦勤奋。1902年何叔衡考中秀才,县衙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率先剪去辫子,宣传革命思想,和王凌波、姜梦周、谢觉哉被誉为“宁乡四髯”。
1913年,37岁的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成为了学校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志同道合之士成为忘年交。
1918年4月,何叔衡与毛泽东等人发起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他一边教书,一边亲力亲为操持学会,毛泽东评价“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1921年7月,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何叔衡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他不顾危险,经长沙前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
1928年,中共六大闭幕后,何叔衡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一起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11月,何叔衡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
在身兼数职的何叔衡身上,有“三件宝”:布袋子、记事簿和手电筒。布袋子用来放实物和文件,布袋子里“袋中有袋”,中间一个较大的放实物,比如从仓库里抓来的一把霉烂变质的谷子。记事簿则事无巨细,无所不记。他说:“人老了,脑子不管用,记在本子上忘不了。”手电筒主要用来走夜路。何叔衡带着这三件宝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回来时,布袋子里面人证物证齐全,记事薄上检察工作、司法工作、内务工作、干部教育情况“一锅端”,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由于他办事公正,深受群众的爱戴,大家都管他叫“苏区包公”。
1934这一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一向冲在最前面的何叔衡,连夜编了两双草鞋主动申请参加,但是被王明等人拒绝了。因为组织已经决定让他留守苏区继续革命。
1935年2月24日,在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上了年纪的何叔衡为了不拖累队友,主动跳下悬崖,虽当时无性命之忧,但不幸的是敌军在搜查时发现了他,何叔衡壮烈牺牲,享年59岁。
传承:红色精神浸润后人心灵
何叔衡离开家乡在外进行革命期间,曾多次书信家中,教导后代凡事要靠自己努力,要学会踏实做人做事。他在1929年给儿子何新九写的家书写到:“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后来这句话成了何家家训。而何叔衡的后人也留守在故居所在的杓子冲村耕种劳作,秉承着何叔衡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坚守勤勉家风。
目前,何叔衡同志故居已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这里不仅是毛泽东、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何叔衡革命友谊的历史见证,也是党员干部寻访初心,缅怀革命先辈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超过20万人次来此参观学习、瞻仰缅怀。
红色基因,重在传承,也重在发扬。为了革命成为“忘家客”的何叔衡烈士,已经牺牲80多年,现在他的家乡沙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田乡以文化建设为目标,盘活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以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党员干部用革命文化的思想精髓、精神特质浸润心灵,为思想建党筑牢了精神根基。
随着近年来沙田红色大景区的建设完善,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参观何叔衡故居、谢觉哉故居等景点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沙田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让沙田人民纷纷在家门口捧上了“金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红网
作者:姚宇超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