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劳模精神耀三湘丨赵炳然:33年从“门外汉”到粮食安全“护航人”

8a3db3cb-4fa3-4ca5-a847-146a78bd4588.png

编者按:劳动托举梦想,奋斗书写华章。劳模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近期,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红网时刻专门开设“劳模精神耀三湘”栏目,展现劳模和先进工作者风釆,弘扬劳模光荣、劳动伟大的时代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赵炳然在2020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_meitu_1.jpg

赵炳然在2020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

赵炳然(左)和团队成员在用分子监测平台进行低镉水稻分子筛选。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_meitu_2.jpg

赵炳然(左)和团队成员在用分子监测平台进行低镉水稻分子筛选。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红网时刻记者 夏佩 长沙报道

11月26日上午,2020年湖南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长沙举行,赵炳然获得“湖南省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推开门,就能看到赵炳然办公室墙上挂的这幅字,这句话是对他投身杂交水稻研究33年最好的诠释。

初冬时节,在堆满了仪器的实验室里,剃着平头、戴着黑框眼镜、身穿白色实验服的赵炳然正带着他的团队成员,仔细查看实验室的透明容器中秧苗的长势。同行的队员从实验架上拿出一株秧苗,赵炳然认真地给身旁的队员分析秧苗生长情况,这种相似的场景在33年前“上演”了无数遍。

33年前,刚刚从四川大学遗传学专业毕业成绩优异的“小赵”,放弃了难得的留校任教机会,毅然选择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赵炳然一心留在袁隆平身边学习,从“零”开始,恶补农学知识、下农田、进实验室、观察、写报告......之后,杂交水稻种质创新、超高产育种及科研管理等项目中,都出现了他忙碌的身影,山东、江苏、广西、内蒙古、海南、吉林、黑龙江等诸多省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敢想太多,只知道扎扎实实跟着袁老干活。”已从“门外汉”小赵变成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的赵炳然,一句话带过了33年时间里无数个夜以继日的坚守和辛勤付出。

“袁院士现已提出‘3000斤工程’设想,即2021年起在中国南方8个省份开展双季稻周年亩产3000斤目标攻关示范。”坐在老师袁隆平右侧的赵炳然,有条不紊地回答记者提问。11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通报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好消息。说到这个事情,赵炳然说:“不知跑了多少次试验田,光衡南的实验基地我就去了6趟。”这些做法都让赵炳然越来越接近当初的“水稻梦”。小时候家里米缸常年是空的,母亲经常把最后一粒米饭送到自己碗里的事情已成为历史;小时候在资江大堤上说过让大家以后有吃不完的米饭的“大话”,已然成为现实。

“袁老一直教导我们,科研走的是‘独木桥’,不是‘阳关道’。”赵炳然说。2013年,湖南“镉大米”事件引发舆论哗然,赵炳然心急如焚。改造稻谷基因成了他的首要大事,为了攻克这一难题,4年无休,以忘我精神潜心科技创新,带领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杂交水稻“亲本去镉技术”,突破了常规品种在镉重污染田种植导致稻米镉超标的产业发展瓶颈,发明了“高通量筛选理化诱变M1突变技术”,打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能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对我国作物种质创新的技术垄断,为从根本上解决了“镉大米”问题、释放我国约1亿亩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生产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撑。

五十而知天命,已经55岁的赵炳然在谈到接下来的工作时,精神抖擞地说:“虽然现在50多岁了,对别人来说都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还有很多使不完的劲,我还想为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夏佩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20/12/10/869518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