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六品⑥丨百余年的长沙河西李氏湘粉,味道与时光一样绵长

手工粉制作.jpg

李氏湘粉制作过程

李氏湘粉.jpg

李氏湘粉成品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积累,更是我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尤其是民间传统美食的制作工艺,是一种穿越历史的“妈妈的味道”,承载着一代又代人的记忆与乡愁。长沙市望城区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有着许多穿越数百年的特色美食和美食文化。近年来,在区市场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数十种地方特色美食入选“省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百姓生活的提升、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红网长沙站与望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特联合开辟《望城非遗六品》专栏进一步传播和挖掘民间传统特色美食故事,传承非遗文化,以飨读者。

相关链接:非遗六品①丨家传120多年的乡愁与味道 望城这家腐乳为何畅销国内外

                 非遗六品②丨26道工序=一碗梅菜扣肉,味道你想像不到

                 非遗六品③古镇小钵子甜酒,妈妈酿的味道

                 非遗六品④丨做一种有故事的坛子菜,养胃,养心!

                 非遗六品⑤丨五辈人传承百年手工酿酒:1滴酒经历60道工艺

红网时刻 记者 陆继华 长沙报道

长沙河西李氏湘粉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以蚕豆、绿豆、豌豆等豆类作为原料制作而成。粗细均匀、色泽洁白而光亮,又名“龙须细粉”“银丝粉”等。这种纯手工的蚕豆粉久煮不糊,口感极佳。现位于望城区黄金园街道黄金园村的“李氏湘粉”第四代传承人李松柏当前正努力传承祖上的技艺,扩大生产,以满足长沙人“早上嗦一碗家乡手工粉的”记忆与乡愁。

“李氏湘粉”的创始人为李松柏的曾祖父李自义,当时李家是一个穷苦的大家庭,1911年前后,为了家庭生计,李自义和三个儿子创办“李氏粉行”,以蚕豆等为原料手工制粉,粉丝生产成袋后,用土车运往长沙协和粉站。

“李氏粉行”在第二代传承人李国贤手上扩大了生产规模,每日磨蚕豆300斤,每月生产粉丝10000斤。柴火烧水,木瓢筛粉,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提升,所生产的粉丝根条匀细,拉力柔结,色泽洁白,达到协和粉站一级质量的标准。

1958年以后,“李氏粉行”由个体作坊转为白马公社群力大队集体企业,更名为群力粉厂,第三代传承人李继武、李逢云兄弟则成为厂里的高级技师。李氏兄弟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技术改进,更进一步提升了粉丝的品质,还提高出粉率,由以前的400斤蚕豆提高到350斤出产100斤粉丝,所生产的“芙蓉牌”粉丝还被长沙市外贸局定出口产品,远销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日本。

“从一粒蚕豆到一根粉丝,要经过6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沉浸着几辈人的心血。”今年81岁的李宏明爹爹也是当年群力粉厂的高级技师。他介绍,经过几辈人的总结与传承,李代湘粉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加工工艺操作规程,这个操作规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到粉丝的品质。

改革开放以后,群力粉厂改制,由个体承包,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停产。所幸的是,“李氏湘粉”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松拍受父辈的点化以及个人几十年的实践,掌握了“李氏湘粉”的加工生产的全套操作技术,所生产的“黄金园粉丝”成为望城黄金园的名优特产之一,还曾两次参加湖南省农博会获得金奖,并被授予“湖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

近年来,在望城区市场监管局的指导和帮扶下,“李氏湘粉”制作工艺入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还支持第四代传承人李松柏的黄金园粉丝厂引进半机械化生产设备,以提高卫生标准和质量,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长沙人尝到家乡的“粉味”。

来源:红网

作者:陆继华

编辑:阳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20/08/17/817891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