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区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崛起为宜居、宜业、宜学的现代新城。
▲洋湖湿地公园生态之美。
▲经过综合整治的麓山南路处处焕发生机。
▲遥望后湖,满眼好风景。
▲岳麓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孩子尽享美好校园时光。 范远志 摄
昔日的西湖渔场,蝶变为长沙“西客厅”。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岳麓区委宣传部提供)
当新中国走过70年春秋,曾经落后的老西区,阔步迈向新岳麓。
作为长沙内五区面积最大的行政区,1996年以前,这片土地似乎与“繁荣”绝缘,更是商业沉寂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麓区积极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科教、平台、生态、空间四大优势,促使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迈出高质量步伐。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落后走向繁荣,在长沙,从来没有一个地区如岳麓区,经历过太多变迁,被寄予无数希望。
从家底薄弱到奋力追赶——经济总量跨越提升
岳麓区,位于湘江以西,划江而治。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两年后,长沙市城西区人民政府成立,此为岳麓区的前身。
1955年,区名去掉“城”字后,西区经历两次区划调整,湘江东、西两岸均有所辖地域。但当时,西区中心集中在河东地区,按照早年长沙“西文东市”的城市规划布局,湘江东岸兴起西区河东CBD、五一广场商业特区等,繁荣一时。
1996年7月,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来的西区调整为岳麓区,行政区域为原西区的麓山路、银盆岭、橘子洲、望月村4个街道,新划进岳麓山、望岳2个乡和望城县的天顶乡,面积比原来扩大近10倍。
区划调整后,以前河东区域的商业中心区不复存在,新成立的岳麓区基本无商业可言。溁湾镇以南是大学院校聚集地,银盆岭以北是纺织、化工基地,稍微繁华一点的地方集中在溁湾镇,往西过了原溁湾镇汽车站就是“大农村”、渔场。
据说,当时的西湖渔场、岳麓渔场是长沙市鲜鱼生产基地,年产鲜鱼10万担以上。此外,后湖、桃子湖、望月湖等不仅养鱼,而且还种植大量的莲藕、茭白,也能带来一些经济收入。
但总体来看,经济基础薄弱,城市发展滞后,这就是岳麓区的“家底”。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现实面前,岳麓区委、区政府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紧跟新中国与时代发展的脚步,抓住每一次机遇。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在内的“河西大学城”重点建设工程拉开序幕。
长沙“河西大学城”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等20多所大中专院校。一方面,学校走“强强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河西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岳麓区发展谋篇布局。
这是一次重大转机——那年起,“长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麓谷科技园”等工程齐齐落地,高新技术产业溢出效应很快在岳麓显现。
2001年,按照“西文东市”构想,长沙市委、市政府西迁,随后十几年,岳麓区开发力度空前加大,南拓北伸,西接宁乡,城市经济版图向西、南、北三个方向不断扩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技文化项目多点开花——迎来又一次重大转机。
2008年,岳麓区再次进行区划微调,原属望城县的坪塘、含浦、莲花、雨敞坪四镇划入其中,全区国土面积由145平方公里拓展至552平方公里,发展空间空前扩大。
其时至,其势成,再一次重大转机悄然来临——2015年4月,全国第12个、中部第1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获批。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战略平台全部在岳麓区整合汇聚。
“湘江新区的设立为岳麓区拓展了发展空间,夯实了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按照岳麓区委书记周志凯的思路,近年来,岳麓区以服务湘江新区、服务长沙高新区、服务驻区高校为发展理念,大力抓产业、兴产业、强产业,经济发展高奏凯歌。
数据显示,岳麓区地区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9.9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120.23亿元,20余年间,先后跨越十亿、百亿、千亿大关,年均增长达13.8%。2018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6.91亿元,是1996年的139.7倍。
从产业单一到消费繁荣——产城融合步履不停
时光倒回上个世纪,为了谋发展,岳麓区在观沙岭建立工业基地,轻纺、造纸业曾辉煌一时;著名的坪塘老工业基地里,水泥、化工等工业企业发展也风光无比。
进入2000年后,随着全区工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低端、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瓶颈与日显现。就这样,产业,成了岳麓最大的区情、最实际的短板。
如何转型?作为湖南湘江新区的核心区、长沙高新区的行政区和高校集聚地,岳麓区牢牢把握这一实际区情,聚焦低污染、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明确发展高端商贸、现代金融、健康养生、文化旅游、检验检测认证、都市休闲农业“六大主导产业”,推进楼宇经济、园区经济、科创经济、开放经济“四大经济”。
“十三五”以来,岳麓区把每年定为“产业发展年”,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对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事随到随办、限时办结,一手抓项目建设,一手抓产业培育,大大优化产业布局。
2018年,经过综合整治的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让人“眼前一亮”,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后湖科创·文化产业园同年竣工开园,百余家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企业扎堆入驻。
眼下的湘江西岸,高端楼宇鳞次栉比,328米的湘江财富金融中心、241米的希尔顿酒店及湘江豪生酒店、湘江基金小镇等重大项目,构成一道靓丽的城市天际线。
作为岳麓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岳麓高新区2002年成立之初仅是一个小乡镇级开发区,十多年时间,通过“瞄准”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发力,成为中国第十三个、中部首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跻身“国家队”行列。
近年来,大王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等诸多重大产业平台也集中发力,岳麓区形成洋湖总部经济区、滨江金融商务区、梅溪湖科技创新城等多个经济强点,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高端商贸业的集聚步伐更快——2018年,岳麓区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7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
现代金融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更稳——湖南金融中心累计进驻金融及配套机构39家,湘江基金小镇引进基金管理机构150家,管理资金规模近1500亿元;
健康养老业的规模更大——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一期主体竣工,亿达健康科技城等项目启动建设,“人和未来”企业全国总部顺利进驻,一批社会养老机构加速布局;
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势头更好——华谊电影小镇一期营业,恒大文化旅游城、湘江欢乐城等项目加快建设,麓山景区获评全国景区旅游服务综合大奖;
都市农业发展的质效更高——新春花市等乡村旅游节会形成品牌效应,22个农产品获无公害产品认证,学士农趣谷、莲花现代农业公园、雨敞坪绿色有机农业园、含浦乡村公园等农业基地常年火爆……
当产业发展进入到一定阶段,时间的力量就展现了出来,它往往带来更大的突破。
以“多中心、网络状、串珠式”为空间格局,岳麓区构建泛岳麓山组团、市府滨江组团、环梅溪湖组团、洋湖大王山组团、岳麓高新区组团、莲雨含组团“六大功能组团”,同步配套公共服务,变为名副其实的产业新城。
新城,既是产业兴,更是人气兴。如今,白天的梅溪湖特色商街时尚热闹,夜晚的滨江渔人码头灯火通明,每到周末,梅溪湖国际艺术中心、步步高广场等场所总是人流如织。
在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岳麓区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奥克斯、王府井、麦德龙等各种专卖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纷至沓来。2018年,岳麓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0亿元,相比1996年,翻了891倍。
从半城半乡到河西靓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一座城市的宜居指数,与其生态环境、设施配套、人文素质紧密相关。
上个世纪90年代,在长沙人的印象中,“河西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没有一盏路灯”,足可见,与当时的河东相比,岳麓区宛如“乡下”般荒凉。
1972年,橘子洲大桥建成通车,湘江两岸第一次有了陆路联系。“不用再坐船去溁湾镇,从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回河东,公交车可以直达。”多年过去,老市民伍中青感慨岳麓巨变,自2014年地铁2号线开通后,他都是搭地铁过河。
沿江建设、跨江发展,这是长沙新一轮战略方向。20余年来,岳麓区紧跟战略,推进过江通道、城市轻轨、地铁、大河西交通枢纽建设,先后建成营盘路隧道、南湖路隧道、福元路大桥等13条过江通道,投入运行地铁2、4号线和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
与此同时,岳麓区开通长韶娄高速等13条跨区域干线及潇湘大道南延线等87条片区道路,形成“六横四纵”路网格局。当阡陌交通变成纵横路网,作为长沙西门户的岳麓,辐射全省、畅通全国。
西湖,曾经是岳麓区典型的城中村。作为渔场的土地资源被征收后,一度杂草丛生、旱涝无常,周边百姓过着“脏、乱、差”的生活。
2007年,从开发商手中收回土地后,市区两级政府坚定信念,大力进行湖体清淤、环境和流域整治,在城中心建设起一座全新的公园。
顺着湘江西岸寻访,不止西湖蝶变重生。梅溪湖傍依葡萄园和小山村,过去十分偏僻和沉寂。2009年以来,岳麓区启动梅溪湖国际新城建设,治滩涂、改水质,荒芜不见了踪影,湖景、绿意、喷泉进入眼帘。
后湖,一片近600亩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在四年以前,还是一个被垃圾填埋、逐年缩小的“臭死水湖”。四年来,经过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综合整治,后湖告别成片的违章建筑,变身宜居宜业的生态治理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岳麓区持续开展凤凰山、天马山、桃花岭等山体生态修复,深入推进洋湖、桃子湖、靳江河等水域综合治理,让“城在景中、水在城中、路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生态画卷,在岳麓大地全面铺开。
岳麓之美,不仅美在城市,更美在广大农村。走进雨敞坪镇,乡间小道干净整洁;走进莲花镇,呼吸空气自然清新;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景致名不虚传,处处流水潺潺,绿篱婆娑,花草依依。
近年来,岳麓区大力推进征拆建设,每年铺排项目500个、腾地万余亩,大手笔实施城乡建设、大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如今,岳麓区森林覆盖率达5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7.2%,现代化都市新城既吸引人,更留住人。
近15年,岳麓区常住人口翻了一倍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岳麓安家乐业,长沙每3个购房者中就有1个选择岳麓区。
从底线民生到品质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可以说是所有老百姓心中的渴望。
2016年,为配合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西二环以东片区建设,市民李淑华主动支持拆迁。两年后,包括她在内的1568户拆迁安置居民顺利搬进新家。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她难掩喜悦之情:“多亏政府好,我们才有好日子过。”
住有所居,只是岳麓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缩影。为解决广大父母为孩子上学犯愁的难题,岳麓区将教育作为立区之本,每年教育经费支出保持在可用财力的1/3左右,打造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条龙”的全学段优质教育资源黄金带。
目前,岳麓区有区属公办中小学92所,幼儿园194所;局属民办中小学4所、注册民办机构214所;区属公办中小学学生10.1万人,幼儿园4.2万人。孩子们读书在岳麓,不仅是美好愿景,更是真实选择。
看病是老百姓关心的另一大问题。过去,岳麓区医疗卫生水平较低,尤其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状况普遍。多年来,岳麓区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全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8年,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31个,床位数达9314张。而1996年,仅有区属卫生事业机构11所,床位数152张。
医疗器械更新、技术水平提高、看病更方便……今年3月,家住岳麓街道洋海塘小区的张奶奶与社区签约家庭医生,之后,她可以预约上门问诊,还能走绿色通道,优先转诊大医院。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来都是岳麓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岳麓区委副书记、区长周凡介绍,全区持续增进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品质民生“三大福祉”,民生答卷更有温度、群众幸福更有质感。
对此,数据最有说服力:2018年,岳麓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090元,是1996年职工年均工资的11.5倍;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空调228.4台,计算机92.7台,汽车77辆。
收入增加,居民的衣食住行条件随之改善。物质满足了,精神何以满足?
以“人文岳麓”为目标,岳麓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群文活动品牌,建成街道(镇)综合文化站17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3个,图书分馆20家,文化分馆8家。
今年,岳麓区启动“文化直通车 民心零距离”文艺巡演,演出分别走进社区、乡村、楼宇、高校、机关,送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到基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就学、就医、购物、休闲、娱乐各种需求,在岳麓区“15分钟生活圈”总能找到一方天地。今年,岳麓区有序推进“一圈两场三道”建设,规划打造26个“15分钟生活圈”,提供公共服务,为城市生活创造更多便捷。
回顾昨日,“宁要河东一张床,不要河西一套房”已成为历史;纵观今日,高质量岳麓揽“知识岳麓”“创新岳麓”于怀,正奋力奔向“百年长沙看河西”的远方。(郑 旋 未晓芳)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