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明实践之花盛开楚沩大地

  令人振奋的醒目标识耸立在宁乡市中心。

令人振奋的醒目标识耸立在宁乡市中心。

  孩子们成为文明实践的小粉丝。

孩子们成为文明实践的小粉丝。

聂花(右)为贫困户传授养蜂技术。

聂花(右)为贫困户传授养蜂技术。

  邓宁在义务清扫。

邓宁在义务清扫。

周白龙(右)为百岁老人义诊。

周白龙(右)为百岁老人义诊。

  姜果明(右)在指导工人生产。

姜果明(右)在指导工人生产。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文明实践更具吸引力。  均为资料图片

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文明实践更具吸引力。  均为资料图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一阵童声朗诵朝气蓬勃,孩子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融入字里行间,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少年的飒爽风采。5月31日,宁乡市举行“我和我的祖国”庆祝六一儿童节暨“新时代好少年”表彰活动,12名优秀学生获评首批宁乡市“新时代好少年”。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的15岁少年喻壮,号召同学们认真学习,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基础。作为活动承办方之一,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再次发挥了“凝聚群众、引领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巨大作用。

在长沙率先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宁乡全面推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使其迅速成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主阵地、成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平台,分类分层分众开展扎实有效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正在楚沩大地盛开。

今年1月5日,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长沙率先成立,其组织机构和领导成员阵容强大。其中,宁乡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宁乡市委书记周辉担任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宁乡市委副书记、市长付旭明担任中心第一副主任,宁乡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刘永红担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其他部分宁乡市领导分别担任中心副主任。在动员部署会上,周辉语出铿锵:“宁乡要树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旗帜,以最强决心、最新思路、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试点的‘长沙经验’‘宁乡模式’;要号召宁乡全市上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开拓者的精神,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中;要开启宁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新征程!”

“实践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目前,宁乡已经构建起“1+10+29+278”志愿服务体系。宁乡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彭娟介绍,该体系在宁乡市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9个乡镇(街道)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8个村(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市委书记任市级实践中心主任,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文明实践所主任,村(社区)书记(主任)任文明实践站主任。同时,市中心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设置10支专业化分队(包括理论宣讲、文体艺术、科学普及、教育教学、社会慈善、普法宣传、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文明劝导、网络文明10个领域),乡镇(街道)所成立大队,村(社区)站成立支队,由市长、单位行政一把手、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村(居)委会主任分别任队长,在10个领域将志愿服务扎根基层,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通过手机下单,我们就能在后台接单,再分配给基地、站所,安排志愿者给群众送去需要的服务,不但简化了流程,而且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范度介绍,“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服务平台投入运行之后,更是起到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作用,通过“互联网+”云平台,不但能利用大数据优化文明实践工作机制,还能通过云平台与群众建立链接,让服务群众更精准到位。据介绍,通过智慧宁乡APP上的“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云”端口,宁乡创新打造了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服务队伍“买单”、群众再“评单”的文明实践工作运行机制。截至5月31日,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陆续开展了2019“春运暖冬行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植绿护绿、乡村振兴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解决身边事、烦心事,取得十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文明实践助脱贫”聚焦社会各界目光

近期,为响应省文明办、省工商联、省扶贫办、省妇联关于“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的倡议,宁乡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迅速接通“地线”,让贫困乡亲感受更多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暖。在沩山乡沩峰村,聂花和丈夫创立农业公司,帮助山区贫困群众出售土特产,2018年销售额超过1800万元;在黄材镇石山村,姜果明通过经营玩具厂,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招聘不少贫困户劳动力,被乡亲们称为“扶贫达人”;在老粮仓镇金洪村,卫生室医生周白龙仁心仁术,为孤残老人和贫困户免费体检、免费发药……

在倡议旗帜之下,打赢脱贫攻坚战聚焦社会各界更多的目光,宁乡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贫困群众更加自强自立,社会爱心人士频施善行义举,扶贫济困、邻里相帮、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在楚沩大地蔚然成风,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更是成为人人点赞的新时代楷模。以下,就是宁乡“文明实践助脱贫”的几位先进典型。

文明实践之星——城乡姐妹在行动

●名片

聂花,宁乡沩山乡沩峰村人,她的扶贫在守望相助上使力。她和丈夫刘广一起创立了长沙刘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沩山印象”品牌,帮助山区贫困群众出售农产品,2018年销售额超过1800万元。她还在沩峰村成立灵印坊茶叶加工厂,针对贫困茶农设立“扶贫车间”。

●故事

“这是我自己养的蜜蜂产的蜜,请你一定要收下!”前不久,沩山乡同庆村贫困户严雪光特意割了两大瓶蜂蜜,专门来到聂花家里表示感谢。据了解,严雪光近年来靠养蜂努力脱贫,今年已经发展到了28箱蜜蜂,正当他为蜂蜜销路发愁之际,聂花主动为他联系销路,还把网络直播间搬到了他家,很快让“老严家的蜂蜜”成为了网销抢手货。得益于“易地扶贫”政策,严雪光从大山里搬到了集镇上的“千手爱心大屋”,成为“沩山印象”土特产商店的销售员,一个月能拿到2100元的工资。

“多亏刘沩农业公司为乡亲们打开销路,让大量的山货、特产变成了真金白银!”贫困户姜跃兵表示,他家住在大山里,汽车开不进去,聂花两口子帮他建造鸡舍,还免费送饲料并教授养鸡技术,并且收购鸡蛋和成鸡。目前,刘沩农业销售的农副产品有76个品种来自沩山,既有水鸭、土鸡、鸡蛋、牛肉等鲜货,也有茶叶、干菜、腊肉、腊鱼等干货,为大山里的农户打开了“绿色通道”,2018年的线上、线下销售额分别达到1253万元和571万元。

“欢迎光临!请来品尝具有沩山独特口感的密印寺禅茶。”在金洲大道靠近宁乡市文体中心的一处门面,新近开张了一家“初心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而公司老板正是聂花,只见她稳稳地托起茶盏,将一杯香味浓郁的红茶递给市民顾客。据了解,在经过几年的研发酝酿之后,尤其是高薪请来福建一位制茶大师指点,聂花的茶叶加工厂进一步创新工艺,成功推出“灵印坊”品牌的红茶、白茶、乌龙茶产品,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青睐。如今,茶叶加工厂招聘了沩峰村4户贫困户制茶,还有10多户茶农负责采摘新鲜茶叶,其中,刘家冲组40多岁的蔡传秀丈夫早逝,独自拉扯着两个女儿,而靠着茶厂每月的固定收入,母女三人的生活终于有了着落。

沩山毛尖扬名已久,为何要再创品牌?聂花坦言,以前沩山茶只在春季采摘,每年仅谷雨节气前产一季绿茶,而发展红茶、乌龙茶等发酵品种后,可以使用更成熟的鲜叶,将茶叶采摘延长到秋分节气之前,能为贫困茶农每户增收约3000元。谈到在宁乡城区开店的初心,聂花透露,她通过培训制茶师、茶艺师,艺术性地展示、传播历史悠久的沩山茶文化,打造在国内叫得响的沩山茶金字招牌,也能让脱贫的茶农不返贫,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稳步前行。

文明实践之星——千手爱心在行动

●名片

邓宁,今年83岁,家住宁乡城区,他的扶贫在慈善捐赠上使力。他退休之后就开始义务打扫,每天都带着自制工具穿行在大街小区。同时,他从2008年2月开始,每个月都慈善捐款,一旦听闻国内发生重大灾害,还会追加捐款。

●故事

“不要宣传我,不要宣传我!我80多岁了,做不了什么事。”抬头看到笔者一行,邓爹爹放肆摇头拒绝,一直强调他年岁大了,没做什么事。不过在笔者眼里,这位可爱的老人很不一般,尤其是他的两个“习惯”令人敬佩。

当时正午的太阳正烈,室外感觉十分闷热。上午扫了半天大街的邓爹爹没有午休,骑着三轮电动车赶到一个小区,准备还搞半天卫生。只见他穿着一件破了很多小洞的短袖衫、一条军绿色短裤,蹬着一双黑色的布鞋,虽然步履有些迟缓,但他悠然自得地听着红歌,推着垃圾车径直走进小区,拿起工具就开始清扫。

“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制的,一方面是只要成本、经济实惠,另一方面是十分好用耐用。”邓爹爹有些自豪地介绍,这把铁夹子十分灵巧,前端比市场上卖的夹子更宽,还被设计成了锯齿形,可以很轻松地夹起烟蒂、纸片等各种垃圾,而且不会撒漏;自制的铁耙子功能强大,三下两下就将草地上的落叶清理出来,还不会造成扬尘。

“我年纪大了,干不了什么活,清扫垃圾也是为人民服务吧。”邓爹爹退休之后就开始义务打扫大街小区,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个“习惯”,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宁乡市民总能在宁乡大道、东沩路、花明路等路段看到这位老人清扫卫生的身影。“环卫局曾经表示要给我发工资,但我怎么能要钱呢?我是来义务劳动的!”邓爹爹诚恳地说。

除了义务打扫,邓宁还有一个“习惯”已经伴随他12年,那就是每个月都要慈善捐款。笔者翻看邓爹爹的捐赠收据,最早的一张是2008年2月,捐款100元,当时他的退休工资是1400多元一月。2013年,他的退休工资涨到了1800多元,他马上将捐款标准由100元提高到了200元一月。一旦听闻国内发生重大灾害,他还会追加捐款,多年来从未间断过。邓爹爹告诉记者:“5月份捐了400元,除了定期捐款200元,还有200元捐给了广东受暴雨影响的群众,我多捐一点,就能多帮助人家一点。”

“我在74岁的时候,递交了入党申请,经过了组织的5年考察,终于成为了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是我毕生的心愿!”谈到自己在79岁高龄入党,邓爹爹感到特别骄傲,他说:“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了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我做的这些事实在微不足道。”

文明实践之星——志愿力量在行动

●名片

周白龙,宁乡老粮仓镇金洪村卫生室医生,他的扶贫在慷慨捐赠上使力。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实现全村人“小病不出村,小病不花钱”。他为2000多人建好健康档案,为300多名慢性病患者免费体检、免费发药,与贫困村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覆盖率达100%。

●故事

“青太和今年68岁,3岁双目失明,孤残失独老人;刘清枚71岁,是贫困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对于金洪村的孤残老人、贫困户,周白龙心里一清二楚,给这些困难村民免费体检、免费发药,已经成为他多年坚持下来的责任和义务。4月份,周白龙携手爱心人士又开展了一次扶贫活动,给全村55户孤残老人、贫困户送来了米油、棉被等生活物资。

“要脱贫,先脱病!”周白龙和扶贫干部通过细致的摸底走访,了解到村里因病致贫的现象十分突出,金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182人,其中,160人患有高血压,65人患有糖尿病,孤残老人29人。因病致贫的乡亲是周白龙心头最大的牵挂,遇到特困户,他总是慷慨解囊,近几年他每年自掏腰包为贫困户购买药品,总价值3万多元。

目前,周白龙已经和村里贫困户都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覆盖率达100%。同时,他还不定期在村里举办健康讲座,为乡亲们普及健康知识。村民刘素芬听了健康讲座后表示,以前村民们总是认为“小病拖一拖就好了”,现在知道了“有病就医”的道理,“小病如果不及时医治,那就可能拖出大病。”

在周白龙并不宽敞的卫生室里,4个西药柜台一字排开,便民药品、基本药品都采取零利润销售,而靠墙还立着两个大木柜,70个抽屉里装满了九节菖蒲、过岗龙、金牛草、丹参等中药材,周白龙的妻子青科湘则负责抓中药。吃过午饭,村民张进飞走进卫生室,领取了两盒免费的降压药,他说:“周医生服务周到,态度和善,我在他这里领药有两三年了。”

“我在出诊时,看到一些慢性病患者和聋哑患者,很多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经济来源,又不得不长期买药,我作为医生,必须伸手帮他们一把!”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以及孤残老人,周白龙经常上门服务。68岁的黄旭春患有高血压,脊椎严重畸形丧失劳动力,而他的老婆、儿女都是智力残疾,周白龙长期上门免费送去药品和爱心物资。村里有一位百岁老人张秀英,周白龙每半个月就上门给她检查身体,由于老人不识字,周医生开好降压药后,贴着老人的耳朵说:“我在药盒上画一个圆圈,代表一天只吃一粒,您要按时吃。”

“我小时候常随父亲出诊,父亲为孤残老人看病不收诊费、药费,病人康复时的微笑让人难忘,所以我立志学医,毕业后回家乡治病救人、义诊送药,我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加入到健康扶贫的志愿者行列。”这位在扶贫路上洒下健康阳光的乡村医生开心地说。

文明实践之星——扶贫企业在行动

●名片

姜果明,宁乡黄材镇人,他的扶贫在“扶智扶志”上使力。他由于严重摔伤不能从事重体力活,曾欠下几十万元债务。通过经营玩具代加工厂,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还招聘了6户贫困户劳动力,成为“户帮户亲帮亲”的典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扶贫达人”。

●故事

春夏之交,位于宁乡西部山区的黄材镇山水美景尤佳,八方游客纷至沓来,而在黄材镇石山村港子组的宇嘉玩具代加工厂里,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缝纫机车“哒哒哒”的响声此起彼伏,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赶工。

玩具厂的老板是姜果明,他原来是名泥工师傅,靠着勤劳的双手,家里建起了漂亮的小楼,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他在做工时不慎从4楼摔下,导致脊椎受损、左腿萎缩,被鉴定为四级肢残,从此不能再做重体力活,治疗期间将家里的积蓄花光不说,还背负了几十万元的债务。

“大难不死能够活着已是不易,我绝对不能一直消沉!”姜果明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因为全家老小都指望着他。于是,姜果明开始在网上找出路,他发现沿海的不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都在寻求转变,把企业办到工人家门口,抓住这一信息,他决定办一家玩具代加工厂。在家人和亲朋的支持下,2018年7月,玩具代加工厂顺利开张,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如今工厂已经开始盈利,缝纫机车增加到了16台,订单也纷纷找上门。

据介绍,姜果明的玩具代加工厂里,除了有制作玩具经验的熟手之外,还有不少村里的贫困户。52岁的姜润连可谓命运多舛,丈夫重病多年,吃饭穿衣都需要她照料,儿子又在工作中摔伤成了残疾,虽然她背驼眼花,手脚也不利索,姜果明还是安排她修剪玩具上多余的线头,一个月下来能挣几百元。对于这份家门口“雪中送炭”的工作,姜润连十分珍惜,她感恩道:“姜果明真的是个好人,还经常把货送到我家里来,等我做好了又来运走。”

“大家都很难,互相帮一把,肯定会好一点。如果经营状况不错,我计划再把厂子规模扩大点,尽量再招几个贫困人员做事。”从因残致贫到摘去“贫帽”,成为扶贫达人,姜果明靠着自己的努力奋斗,赢得乡亲们的一片赞誉。(张禹 童纪源 张进良)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禹 童纪源 张进良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