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不少喜欢叫外卖的市民感觉到:美食还是那个美食,可是价格却不再那么“美丽”。记者连日走访多家餐馆和生鲜市场,发现很多商家其线上外卖和门店菜品有“两套价格体系”。
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了其中缘由:外卖价格的上涨与春节前后外卖平台上调抽成费用一到三个点密切相关。此外,还有人工成本以及菜品成本价格波动等原因。
现象
同样一份牛肉粉外卖贵3元
“奇怪了,同样一份麻辣牛肉粉,点外卖还贵些。”长沙市民刘先生是晚报大道一家常德牛肉粉店的常客,他在春节后照例在这家店点了一单外卖,结果却发现除去送餐费,价格竟比在店铺消费贵了3元。刘先生对比了这家粉店的多份菜品,发现大部分外卖点单贵一些,价格上浮1元至5元不等,并且外卖的起送门槛也提高到了20元。
对此,该店老板解释称,他们确实在春节后调整了菜品的价格,但是只调整外卖平台上的价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外卖新鲜蔬菜的线上价格更是比实体店铺贵出一倍有余。“年底刚搬的新家,由于菜市场比较远,所以我经常在外卖平台上下单买蔬菜。”市民陈女士最近发现,在她家附近的生鲜市场里,同一种蔬菜线上线下竟存在不小的价差。
陈女士在长托凤凰园生鲜市场看到,洗干净的土豆每公斤5元,但在饿了么外卖上卖出了每公斤16元的高价,比线下贵了220%。莴笋、花菜的线上价分别比线下贵了130%和180%。其他几种她常买的蔬菜也比在市场买有着不同程度的涨幅。“虽然在线上买菜时不时有类似菠菜0.02元/公斤的优惠,但买同样的蔬菜我去市场买还是比外卖下单要便宜得多。”陈女士激动地说。
调查
线上线下“两套价格体系”普遍
为了了解这是个案还是一个普遍现象,记者走访长沙市内10家大小餐馆和10家规模不一的生鲜市场,对比线上和线下同样菜品的价格。
在走访的餐馆中,约三成的外卖出现了平台价格与店内价格不相匹配的情况,也就是有“两套价格体系”。但生鲜市场出现线上线下“两套价格体系”的比例更高,约六成。此外,“先涨价后打折或满减”成了大部分外卖商家的基本套路。例如有一家餐厅的馋嘴牛蛙,店里点餐48元,外卖却要68元,即使在享受完各种满100元减10元、6元无门槛优惠券减免等优惠后平均每份也要55元。
在被问及为何要上调外卖菜品价格时,某位餐厅经营者表示,因为成本上涨了,年后除了用工价格更高、人更难招以外,外卖抽成的上涨是不得不上调外卖菜品价格的重要原因。当记者提问为何不直接优惠,非要先涨价后打折时,该经营者则表示,这是经过测算的,主要是为了用较大的优惠幅度来吸引顾客,又能保证店内不赔钱。
记者获悉,春节前后,多地传出消息,外卖送餐平台悄悄提高了针对外卖商家的服务费,每笔订单最高甚至提高了3%。这部分外卖抽成在一些地区为18%到26%。而这代表商家每卖出100元,平台要拿走18元到26元。某外卖平台相关人士表示,外卖平台对商家的抽成多少是靠各区域销售与餐厅协商的结果。
业内
外卖市场处于磨合期将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外卖线上线下“两套价格体系”市民们颇有争议。有人说“送上门的话贵点没毛病,但贵一倍以上就过分了”“一直还以为很便宜呢,各种满减”,也有人表示可以理解,“又要送上门,还比门店便宜,怎么可能?那实体店早就搞不下去了”。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外卖行业“野蛮生长”的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的《外卖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经历了2014年的增长高峰后,到2018年,在线订餐市场规模和用户人数增长已连续4年下降。市场增速由71%锐减至18%,用户增速从51%下降至15%。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形势,外卖平台的发展诉求已从抢市场向寻求盈利转变。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商家而言,入驻平台相当于被分担了线下拓展的成本,提升了商家盈利水平,但外卖是商家业务渠道的扩展而不是核心的改变。提升佣金费率是否导致拖累商家的外卖业务,还看商家如何抉择和自我调节。
该业内人士还提出,对消费者来说,相比过去,外卖支出高了很多,这是平台补贴减少的结果。过去,用户在平台补贴中享受了巨大福利,但平台为了生存,亟须提高“造血能力”而提升佣金;而商户为了不亏本,会通过减少餐品分量、提高餐品价格及附加餐盒费等方式节省支出,这些成本最终会有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需要了解的是,此前享受“低价外卖”时省的钱,最终要反哺给平台,因为只有平台活下去市场才能进一步发展。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应多磨合沟通,达到相互平衡,共同维持市场的良性循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琼萍)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刘琼萍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