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潮澎湃‖产业变迁引领天心财富升级(五)

编者按:40年,改革开放, 40年,春风化雨,40年来,波澜壮阔,天心区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谱写了一首首令天心人心潮澎湃的诗篇。 为此,天心区委宣传部、红网长沙站联合推出《心潮澎湃—天心区改革开放40年特别报道》系列报道,一起见证发生在这块热土上的改革印记。

11.jpg

构筑就人才服务高地,湖南首个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园落户天心。

12.jpg

国家级文化(广告)产业园落户天心,聚集效应已初显。

13.jpg

长沙南部崛起长株潭商圈,商贸物流已成天心区重点产业。

14.jpg

天心经开区(新)产业转型升级地理信息等产业成发展重点。

15.jpg

湘江东岸长沙外滩通过项目带动,成就了金融产业的璀璨繁荣。

红网时刻记者 黄时中 通讯员 董劲 长沙报道

发展产业,是推动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一个地区来讲,经济发展质量是高是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发展快不快、好不好。

对于天心区来说,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产业规模体量不断壮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40年,也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40年,从发展区街工业到创办工业园区,再到向“两型”产业进军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天心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战略支撑点的悄然变化。纵观天心区40年的产业之路,你会发现:敢为人先的天心人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一部自己的改革开放史。

井湾子工业基地:重振南区区街工业经济雄风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此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此时长沙市南区(天心区前身)的经济却遭遇了一场“变故”——1978年1月和1979年3月,长沙市委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分两次将南区所属33家骨干企业上收移交市属各局管理。

“南区两次上收工厂33家,仅留下34家小规模街道工厂,工业基础大大削弱,几乎要重新起步。”当年刚刚调入南区工作的唐齐义清楚地记得,为振兴区街经济,1981年,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工业泵厂、消声器厂等10个街道企业由小集体变更为区属街管大集体。“在此背景下,区街经济得到了‘回暖’,但散布于全区范围内的区街企业大多地处背街小巷,拥挤狭小的工作场地,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制约着发展。”唐齐义回忆,当时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将区属井湾子原红星林场的土地无偿划拨给区街企业,以解决区街企业场地狹窄的问题。

1981年4月,侯家塘街道所属长沙压力机床厂与左家塘街道东虹机电冷作厂合并后率先迁入井湾子。1982年、长沙消声器厂、长沙散热器厂搬迁至井湾子……到1987年底,共有7家区属骨干企业入驻井湾子。至此,一个占地322.5亩,从业人员达3605人的南区工业基地已矗立于长沙南郊井湾子地区。当年,7家工厂的总产值达2464万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利润499万元,占全区利润的60%,撑起了全区区街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中长沙散热器厂创利润202万元,人平利税8712元,居全国同行第二,全省同行第一。

“在这期间,南区按照中央政策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放搞活区街集体经济的若干规定》等政策。” 时任南区副区长的唐齐义告诉记者,这些政策扩大了区街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财产使用权、资金支配权、人事任免奖惩权等。在此背景下,南区街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198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全省城区排名第一,其中长沙散热器厂提前一个月实现“产值过千万、销售过千万、利税过三百万”的奋斗目标,成为南区第一家“双干万企业”。

企业改制新突破:南区成长沙市重要工业基地

“1990年,南区编制出‘八五’计划,‘八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唐齐义回忆,南区“八五”计划体现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运行机制的指导思想,为南区经济发展打了一支强心剂。

“此期间,1992年1月到2月,邓小平先后视察了一批南方城市,并发表了重要谈话。这些谈话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问题,进一步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唐齐义回忆,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南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解放思想促发展”为思路,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同时根据湖南省委“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思路,鼓励企业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以及企业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进行大胆改制。

“企业改制为区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助南区工业得到了迅速壮大。” 唐齐义透露,至1995年,当时南区工业已有机械制造、化工、印刷、服装等19个行业,生产工业泵、散热器、皮鞋、塑料制品等500多种产品。全区工业企业由1992年的532家增至724家,全市近5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集中在南区,南区成为了当时长沙市重要的工业基地。

“当时南区的是长沙东、南、西、北四区的工业‘老大’。”时任南区区委常委、副区长的李子玲回忆,“八五”计划的实施以及企业改制的新突破,让南区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区工业总产值由1.26亿元增加到4.59亿元,年均增长29.5%;工业销售由1.08亿元增加到4.73亿元,年均增长34.36%;工业利润由919万元增加到1485万元,年均增长10.1%。

坚持“工业立区”:困境中再造工业建设新辉煌

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南区改名为天心区,原属南区的井湾子工业基地及部分区属企业成建制划往外区,全区工业企业由1995年的724户减少到411户,规模工业总产值由1995年的1.58亿元减少到0.77亿元。

“在此背景下,加快工业发展、振兴城区经济已迫在眉睫。”现任天心区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的翁开明当是在区政府办工作,他记得,当时为了振兴城区经济,区委作出了发展重心南移的战略安排,决定在南部新城区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带动新区经济发展。1997年2月,区委书记谢建辉主持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建设天心区民营经济园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97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决定》。

“当年10月,天心区第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要抓住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机遇,坚持走‘工业立区’的路子,实施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科技驱动、三产联动战略。” 翁开明表示,此期间,区委、区政府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力的积累状况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上制订规划,采取措施,迅速扭转了工业经济的下降趋势,至2002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985家。全部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4.2亿元增至17.9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4.05亿元增至7.64亿元。规模工业在2000年至2002年连续3年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增幅名列全市5区4县之首,再造了工业建设的新辉煌。

“繁北拓南”战略:环保工业园探索“两型”之路

在天心区坚持“工业立区”,并作出发展重心南移的战略安排的同时,长株潭一体化也在加快步伐。1998年,省委、省政府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小组,开始推进长株潭三市一体化。在此背景下,2000年,天心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繁北拓南”战略:繁北——打造湘江金融外滩;拓南——打造长株潭融城核心。

“产业拓南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2002年在大托镇先锋村和新路村区域,打造了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据翁开明介绍,湖南天心环保工业园成立于2002年9月,1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区。作为全市“两区六园”工业发展基地之一和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重点工程,该园区采取“一次性规划、整体布局、功能分区、分期实施、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的模式,以先进加工制造、电子信息、环保能源、医药物流和知名品牌服饰等为产业导向,积极探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环保工业园的建立改变了天心区工业散、小、差的局面,为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促进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区域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翁开明透露,作为全市面积最小的园区,环保工业园很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3至2006年,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69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02亿元,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49亿元,实现利税46459万元,环保工业园一举成为了天心区的工业经济重地。

产业转型升级:“城乡接合部”渐成繁华新城

“2005年12月,由400多位专家参与完成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由省政府批准实施。2007年,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翁开明告诉记者,此期间,芙蓉南路实现了全线贯通,省政府、天心区政府机关完成了南迁,天心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据介绍,南进的号角吹响后,天心区向南生长的速度也在加快,继“十五”期间搭建起省府新区路网雏形后,“十一五”期间,天心区投入数百亿元,拉通了芙蓉南路暮云段、书院南路等30余条城区内主次干道,省府片区“六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在此背景下,2011年天心区作出了大力实施“南拓西接、扩容提质”的战略部署。“此期间,天心区的产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走上了转型发展之路。”据翁开明介绍,2009年以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转型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具体到园区就是工业转型,我们开始意识到园区处在长株潭融城核心,大搞工业不太适合。”翁开明说,当时天心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定要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实现产业转型。“所谓转型不只是说企业的转型,而是经济结构的转型,由单纯的工业园区向工业和商业综合性的开发区进行转型。”

“也就是这时,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天心环保工业园更名为天心经开区。”翁开明说,城市园区改成经开区,不止发展工业,而是要成为综合功能区,也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长沙广告产业园先后成立,特别是2015年,原属长沙县的南托街道、暮云街道划归天心区后,天心区实现了与株洲、湘潭的无缝对接,成了名副其实的融城核心,天心区南部片区这个曾经的“城乡接合部”渐渐变成繁华新城,文化、医疗、教育、商业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大项目,开始频频落子于此。

布局六大产业:产城人融合助融城核心崛起

“抓产业发展就是要抓项目建设,没有项目的推进,就没有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省市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过程中,2016年天心区第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大力实施“北提南进、服务引领、民生造福”的战略部署,天心区迅速按下了全力建设“融城核心、璀璨天心”的“加速键”,积极推进了以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地理信息、健康医疗、旅游休闲六大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大批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先后落地。

“俯瞰天心,从北往南三大板块产业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北部长沙外滩通过项目带动,成就了金融产业的璀璨繁荣。中部省府新区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欣欣向荣。南部片区通过项目聚合,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强势崛起。”采访中,天心区项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天心区迅速形成了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创意、地理信息、健康医疗、旅游休闲等六大绿色产业齐头并进的态势,2017 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68.5%。2018年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142.8亿元,占GDP比重81.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7.7%,拉动GDP增长了8.8个百分点。

“从第四届天心区委提出的‘南拓西接、扩容提质’到第五届区委提出的‘北提南进、服务引领、民生造福’发展战略,近年来,天心区主动对接省市战略,全面优化经济结构,目前已成为了长株潭城市群中最具发展活力的板块。”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天心区全面启动了“融城核心、璀璨天心”建设,以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来推进六大重点产业和两大产业链的发展,为南城崛起按下了“加速键”,助推了产城人融合的融城核心迅速崛起。(天心区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红网

作者:黄时中 董劲

编辑:苏小莉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18/12/22/435084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