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受助”到“助人”,10年的康复路充满温暖

红网时刻新闻5月30日讯(通讯员 王霞)近日,60岁的老张迎来了康复路上的新起点。他结束了在长沙市雨花区怡馨家园长达11年的日间服务,转为接受社工上门服务。从初来时的独自一人,到如今伙伴口中的“暖心大哥”,他的故事里藏着精神康复的力量。

1.jpg

从打扫卫生到服务他人:我也能成为别人的光

“刚开始他总默默帮我们擦桌子、擦地、整理活动区,后来慢慢敢和其他伙伴打招呼了。”社工回忆起老张初来时的模样。在参与生活技能训练中,社工通过定期面谈,敏锐捕捉他“渴望被需要”的心理,鼓励他从简单的事务中积累自信。

如今,老张不仅能独立整理自己的居住环境,更主动加入机构的“同伴支持计划”,为其他居家精神障碍者收拾房间、陪他们聊天。“居家27年的老蒋,他从未出过门,我们一起唱歌,陪他聊天,最后老蒋哭了,我却觉得很幸福。”他眼带泪光地分享,正是康复路上最动人的一幕——曾经需要支持的受助者,如今用双手和陪伴,成为他人生命里的微光。

专注做好一件事,就业班的“模范生”

在机构的就业康复项目中,老张是公认的“榜样学员”。手工制作区里,他折叠纸盒时的专注神情,常让新会员驻足观察;称重打包的岗位上,他总能精准完成任务。这些看似简单的技能,背后是社工与职业康复师长达数年的个性化训练——从手部精细动作练习到流程记忆强化,从模拟工作场景到支持性就业实践,每一步都凝结着专业服务的温度。

“他用行动证明,精神障碍者也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就业班社工说,老张的坚持让更多学员相信,“慢慢来,稳稳走,一样能走出自己的路”。

转为居家服务后,机构为老张制定了持续支持计划:上门探访/电话访问,了解居家的状况,并予以支持。“康复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负责跟进的社工表示,这种“从机构到居家”的无缝衔接,正是社工专业性的体现——既尊重个体阶段性需求,又通过“优势视角”挖掘潜能,让康复之路更有尊严、更有力量。

康复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成长”

老张的蜕变,是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助人自助”理念的生动实践。11年间,社工用耐心倾听代替标签化评判,用系统服务代替单一干预,让“康复”不仅是症状的缓解,更是社会功能的重建、自我价值的觉醒。而老张的每一次进步,也在激励着社工团队:“最好的专业,是看见服务对象的‘可能性’,并陪他们一起把可能变成现实。”

在雨花怡馨家园,还有许多像老张一样的故事正在发生。他们用勇气书写着康复的答卷,而社工始终是这场旅程中温暖的同行者——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用专业与陪伴,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区里,慢慢绽放。

来源:红网

作者:王霞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9/74/1500298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