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龙门石窟看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龙门石窟,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传承发展,这座镌刻着北魏至盛唐文明印记的石刻艺术宝库,既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更是解码文化强国建设内在逻辑的鲜活样本。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其保护与传承既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龙门石窟的保护、传承深刻体现了文化强国建设中历史根脉守护、创新创造实践与文明互鉴赓续的三重逻辑。

历史根脉的守护:筑牢文明连续性的基因底座

中华文明作为人类发展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文明,其生命力之强韧在世界文明谱系中绝无仅有。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宋朝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这种跨越千年的营造历程,本身就是文明连续性的直观体现。中华文明能够连续发展,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拥有强大的文化主体性。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发展中,中华文明能够以我为主,在受到冲击和发生变化时始终保持鲜明的文化特性,同时,面对新环境有能力发展创新,创造新的文化,永葆文明存续的活力。

龙门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有力捍卫与生动诠释。龙门石窟跨越千年的营造,见证了中华文明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与变迁,保护龙门石窟,就是保护这份珍贵的文明记忆,使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得以清晰延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文化建设,也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而是基于中华文明连续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创新创造的实践: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动能

科技赋能是龙门石窟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手段。借助3D激光扫描、高精度建模等先进技术,龙门石窟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数字化留存。研究人员能对石窟造像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数据采集,建立详细的数字档案。这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残损造像的虚拟复原和流散文物的虚拟复位创造了条件。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龙门石窟的壮丽与神秘,突破时空限制,全方位领略石窟艺术的魅力。文旅融合是龙门石窟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龙门石窟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了沉浸式体验项目和特色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在欣赏石窟艺术的同时,参与文化讲座、手工制作等活动,深入了解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此外,龙门石窟还加强了与周边景区的合作,形成了文旅产业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龙门石窟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鲜活案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龙门石窟的千年微笑,恰是中华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生动隐喻。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才能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新的高度。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世界感召力,使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创新、文化创造中得到显著提升。只有切实提升文化创新创造能力,中华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旺盛生命力,才能在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明互鉴的赓续:书写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篇章

龙门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佛教石窟寺文化传播的里程碑,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典范。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来自印度、波斯等地的文化元素不断涌入,丰富了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龙门石窟的开凿者中,既有少数民族,也有远道而来的中亚、欧洲人,他们雕刻的造像展现着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与外国文化的互鉴融通。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正是龙门石窟独特魅力之所在,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艺术,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样也是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生动体现。

中华文明诞生于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之上,同时也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逐步形成的。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文明多样发展的今天,我国一直主张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互鉴,并倡导以开放胸襟共绘全球文明新图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世界各国虽然具体国情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多元智慧,激活文化发展动能,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深度对话,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佳鑫;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熊亮)

来源:红网

作者:郭佳鑫 熊亮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9/67/1498373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