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0年薪火相传,40载桃李芬芳。今年是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建校40周年,作为湖南省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始终秉承“德塑人生,技行天下”的育人理念,为社会输送了数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红网长沙站联合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推出“四十风华 匠星闪耀”系列报道,聚焦一批奋发有为、深耕行业、勇攀高峰的优秀校友,展现职教学子的卓越风采,诠释技能报国的时代担当。
加拿大Lumenwerx集团亚洲区供应链总监黎窕君。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在加拿大Lumenwerx集团的会议室里,亚洲区供应链总监黎窕君正用流利的英语向北美总部汇报采购方案。她主导的亚洲区年均2亿元采购项目,曾助力这家北美前十的灯具企业实现8年销售额翻倍增长。谁也想不到,这位被业界称为“效能魔术师”的女性高管,20年前只是湖南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的一名普通职校生。
从计算机应用专业跨入LED产业,从生产线画线工蜕变为跨国企业战略决策者,黎窕君用亲身经历撕碎了“学历决定论”的标签。“职校教给我的不是某个具体技能,而是一套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在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建校40周年之际,她的故事成为职业教育价值的最佳注脚。
职校“新手村”里的思维锻造
“第一次策划校园板报时,我连敲高年级教室门的手都在发抖。”回忆起在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学生会宣传部的经历,黎窕君笑称那是她的“破冰初体验”。为筹备运动会宣传,这个腼腆的女生不得不跨班级寻找绘画、书法人才,甚至鼓起勇气说服一位性格孤僻的高年级学长合作。
这段经历意外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启蒙课。“资源不会自动聚集,必须主动连接。”如今在跨国采购中,她仍沿用着“战略寻源方法论”——如同当年寻找校园艺术人才,她通过精准分析供应商优势建立长期合作。那次硬着头皮的“破冰”经历,更演化成她开发新供应商的标准谈判流程:“信任不是求来的,而是用专业和诚意换来的。”
计算机应用与物业管理,这两门看似与LED行业无关的课程,却成为黎窕君职场进阶的“秘密武器”。
在生产线担任画线工时,物业管理课培养的“现场力”让她养成亲临一线的习惯。“每次对接紧急项目,我一定要亲眼看到产品在某个加工环节才放心。”这种执着曾让美资厂业务经理惊叹不已。而财务课锤炼的“数字直觉”,则成了她在谈判桌上的“透视镜”——去年通过优化付款周期,硬生生将采购成本压低5%,节省近千万元。
“郑志刚老师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操场巡查的身影,就是最好的职业启蒙。”老师用行动诠释的工匠精神,深深烙进她的管理哲学:“卓越不是偶然,而是无数细节优化的必然。”
三次蜕变:从“执行者”到“造风者”
初入职场时,黎窕君每天重复着机械的画线工作。但她没有沦为“工具人”,而是不断思考“如何让每条线一次成型”。通过调整材料角度、优化握笔姿势,她总结的高效操作法被编入公司标准手册。“把简单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核心竞争力。”
2018年主导亚洲供应链体系建设时,黎窕君迎来关键转折。她将管理学中的资源调度理念融入跨国产能规划,建立起对标国际的供应链网络。“真正的跨越发生在理解每个操作背后的战略意义时。”她强调要像剥洋葱般追问“为什么”,直到触及商业逻辑的本质。这种思维让她的视野从“降本增效”升维至“价值创造”。
在工作中,黎窕君用专业和自律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又一次向上成长的机会。
2020年疫情冲击下,原材料价格暴涨30%。黎窕君带领团队重新设计包装方案,将运输损耗率从3%压至0.5%;优化库存管理使周转率提升20%。“深入供应链每个毛细血管的精益思维,让我们在惊涛骇浪中稳住了舵轮。”
职教密码:锻造“会思考的螺丝刀”
“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既要会编程,又要能画三维简图——这就是‘思考型工匠’的养成秘诀。”黎窕君以亲身经历解读母校的培养模式。她提到曾有位职专毕业生在面试时主动优化刀具路径,当场获得万元月薪岗位。“当蓝领既能拧螺丝又会改良螺丝刀时,他们就是技术权威。”
“在总部开会时,最受重视的往往不是技术最强的,而是最擅用数据讲故事的。”黎窕君结合跨国经验提出“硬核+软实力”公式:既要有“一摸知精度”的手感,也要培养“三分钟讲透技术价值”的表达力。当年文学社的演讲训练,如今成了她在国际会议上争取资源的关键武器。
“当年抱怨的应急预案演练,现在成了我的商业本能。”黎窕君至今记得物业课上反复模拟的突发事件处理——正是这种“刻在肌肉里”的训练,让她能在疫情期间带领团队5天完成100套模具的紧急替代方案。
深耕国际供应链领域15年,黎窕君深刻体会到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剧变。站在母校建校40周年的节点,这位跨国企业高管结合自身职场淬炼的经验,为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提出三条创新建议:“职业教育必须比市场快半步,培养‘即插即用’的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盯着车间里的机床,更要瞄准全球化浪潮中的产业坐标系。”
校企联动:让车间变成“微型产业链”——“在加拿大总部,我见过最先进的‘双师型’教学模式——企业技术总监带着真实项目走进课堂,学生组队解决实际生产难题。”黎窕君建议母校引入这种模式,邀请企业高管担任“实战导师”。“让学生亲眼看看跨国企业如何评估供应商的ESG(环境、社会、治理)体系,比十节理论课更管用。”她特别强调,企业导师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经验,更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这能让职校生的技能树始终与产业前沿同步生长。
课程迭代:给技术装上“供应链大脑”——作为掌管2亿元采购规模的供应链专家,黎窕君发现现代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品较量”转向“系统博弈”。她提议在数控、机械等专业课程中植入供应链模块:比如在编程课上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让学生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等变量,“这种跨维度思维能力,应该从职校阶段就开始培养。”
国际视野:锻造“车间里的外交官”——“在很多次国际供应商交流中,对方工程师既能用游标卡尺检测毫米级误差,又能用英语阐述技术改进方案。”黎窕君从跨国协作中提炼出人才新标准:技术硬实力与跨文化软实力的“双螺旋结构”。“当我们的学生既能用方言和老师傅讨论加工工艺,又能用英语向海外客户解释技术方案时,他们就拿到了打开全球产业链大门的金钥匙。”
校企联动打通“教育-产业”的任督二脉,课程迭代构建“技术-商业”的立体思维,国际视野架起“车间-世界”的对话桥梁。“宁乡职专若能在这三方面持续发力,未来定能培养出更多既精通‘中国功夫’,又懂得‘国际规则’的新时代工匠。”这番建议,既是一位校友对母校的深情回馈,更是跨国管理者对职业教育未来的战略前瞻。
“把基本功刻进DNA里,机会自会破门而入。”黎窕君以财务课训练举例:当年反复练习的对账技巧,如今能让她一眼看穿供应商报价水分;物业管理思维更成了调配数十家供应商的底层逻辑。“职场最硬的通行证,是翻开账本能指出异常数据的直觉,是面对突发状况能立刻给出三套方案的应变力。”
从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到跨国企业,黎窕君的故事重构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公式:工匠精神×破局思维=不可替代性。在她看来,中国制造向智造的跃迁,需要的正是这种“既会拧螺丝又能造机床”的“特种钢”人才。
当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宁乡市职业中专学校40年培育的“思考型工匠”们,正用实践书写着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