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呼唤青年,时代成就青年。在长沙天心经开区,青年创新创业的“浪潮” 正在奔涌向前。他们拼“脑洞”、追“梦想”,这群 “90后”“95后”乃至“00后”正以新思维打破旧范式,用青春热血绘就创新担当的奋斗画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奕潜 长沙报道
在长沙天心经开区人力园的一家数字化就业服务公司里,创始人郑拓宇望着屏幕上跳动的就业数据,眼神里透着历经沉浮后的笃定。从金融白领到连续创业者,从负债迷茫到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就业服务网络,他大学毕业后用十年时间演绎了一段 “在跌倒中学会奔跑” 的创业故事。
湖南巨达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郑拓宇。
风口泡沫中的两次试水:跨界创业的阵痛
2013 年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郑拓宇带着金融专业的光环进入银行系统。然而朝九晚五的稳定生活未能消磨他的创业热情,2014 年他毅然辞职,一头扎进互联网浪潮。
“那时候人人都在谈风口,我觉得软件开发是未来趋势。” 带着年轻人的莽撞,他创办了第一家公司,主营系统软件开发业务。
但理想很快被现实击碎。缺乏技术背景的他不懂团队管理,更看不清行业泡沫,“我们甚至没做过市场调研,以为只要产品上线就能赚钱。” 不到一年,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倒闭。首次创业的失败并未让他却步,2015年他又跨界入股少儿培训学校,这次因未深入考察合伙人的资源匹配度,加之行业经验不足,项目再度折戟。
“两次创业赔光了积蓄,还陷入自我怀疑。” 回忆起那段时光,郑拓宇坦言曾在家消沉数月。直到家人的责骂让他惊醒:“躲下去只会更怯懦,必须换个方式重新出发。”
职场深蹲:从基层文员到企业高管的能力重构
2016年,郑拓宇加入某智能电网上市公司,任职于月薪2000元的文员岗位。这段 “从头再来” 的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 他从最基础的行政工作做起,主动包揽公司筹建、制度制定、招投标等职责工作。在筹备长沙子公司时,他一职多能,带队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甚至带着产品赴外省做质检。“那段时间自己像块海绵,疯狂吸收企业从0到1的运营逻辑。”
凭借超强的执行力和干劲,他用一年时间从基层晋升至子公司管理层,薪资翻了数十倍。
大学生团队助力:搬帐篷到技术破局的关键一跃
2017年,敢闯敢干的郑拓宇在家人、同事诧异的眼光中决定第三次创业。
“当时没人能理解,我一份好好的工作不要,又要去创业,而且又是一个陌生的行业。” 郑拓宇介绍,当时他在公司上班时因组建团队,与人力资源服务有了一定接触。他发现,人力资源服务这个行业可能是自己创业的一次机会。
创业初期,郑拓宇带着一批帐篷、几张简易桌和板凳在招聘活动现场做物料租赁业务。
线下招聘会现场。
“每天带着兼职人员搭建帐篷、对接企业和活动举办单位。”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郑拓宇知道这是他接触客户的最直接方式。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一次活动结束后,活动举办方找到郑拓宇问他能不能承接一场校园招聘会?
“当时接到这第一个活的时候,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缺乏企业资源,如何邀请企业来参加招聘会。” 于是郑拓宇开始手动收集招聘简章、逐个打电话邀约企业。
由于郑拓宇耐心细致的服务与安排,这场招聘会非常成功,他也得到了活动举办方和现场企业的认可。
但郑拓宇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
转机出现在与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合作 ——他结识了一群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需要案例验证技术,我们需要工具提升效率。”
很快,第一代系统上线后迅速解决了简历处理低效、企业爽约等痛点。“以前手动录入简历每天只能处理50份,系统上线后日均处理量突破2000份。” 随着业务扩大,郑拓宇逐步完善技术产权,并在长沙天心经开区成立研发中心。这支平均年龄25岁的大学生团队,成为后续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
“当时公司要在长沙成立研发中心虽然是服务人力资源,但主要是人力资源软件研发,不过天心经开区给我们很大支持,给予了公司一事一议的政策,让我们入驻中国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享受到了政策帮扶。” 郑拓宇介绍,这对这种初创型团队来说,犹如雪中送炭,大大减少了起步期的压力。
AI招聘系统。
疫情大考:大学生技术团队的生死时速
2020年疫情突袭,线下招聘会全面停摆,公司陷入生死危机。郑拓宇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业务全面转向线上,但当时团队连基础的直播带岗系统都没有。“必须在一个月内上线三大系统:数字人招聘平台、直播带岗模块、就业大数据分析工具。”
那段时间,研发中心灯火通明。为了攻克实时简历匹配算法,团队连续72小时工作;为了确保直播系统稳定,工程师们吃住都在公司。“当时我们就是用代码和时间赛跑。” 郑拓宇感慨道。最终,三大系统提前一周上线,首场网络招聘会吸引300家企业入驻,促成1000余人线上签约。
从本土到全省:构建“技术+服务”的就业生态
如今,湖南巨达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已形成 “政府平台搭建 + 企业用工服务 + 劳动者精准匹配” 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成为可以为企业和单位提供一站式专业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就业信息化系统迭代至5.0版本,拥有智能简历解析、岗位智能推荐、deepseek审核等20余项专利。在长沙天心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这支由大学生创业者主导的技术团队,正为全省6000余家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用工解决方案。
公司自主研发的 “零障碍” 就业服务信息平台荣获第二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大会优秀奖。
公司团队成员大多数以90后为主。
谈及核心竞争力,郑拓宇多次提到 “大学生创业基因”:“我们的技术骨干90%是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他们懂技术、敢创新,更能敏锐捕捉年轻劳动者的需求。” 目前,公司正联合各级部门开发零工经济平台,重点为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群体提供居家就业岗位,首批试点已促成500余名宝妈实现灵活就业。
创办6年以来,巨达人才服务了湘潭市、衡阳市、岳阳市、永州市等上百家人社、退役军人、残联、团委政府就业职能部门,累计服务企业6000余家、劳动者30余万人,精准落实就业10万余人。
“创业就像爬山,只要方向对了,早晚能登上去。” 郑拓宇说,那些曾经的挫折,早已化作自己成长的养分,未来他将与公司一起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帮助解决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李奕潜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