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3月3日讯(通讯员 邬振 屈波旺)2月26日至27日,长沙县水稻种植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华穗农民田间学校举行。来自全县的60余位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水稻种植大户、入乡返乡创业者参加培训。
农业“老把式”学会“新招数”
据悉,本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实践实训+现场答疑+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内容涵盖水稻机插机抛秧育秧实用技术、水稻早期生产病虫害及福寿螺防治、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种植蔬菜技术等,专家们结合现代农业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技术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解答学员疑问。
“水稻要丰产,育秧是关键。”培训课上,授课专家带着学员们走进育秧大棚,从育秧方式、浸种催芽、精细播种、秧田管理四个方面展开讲解,还详细讲述了烂种、烂芽、死苗、僵苗的原因及对策,得到“老把式们”的一致认可。
培训过程中还设置了互动答疑环节,学员与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保障现场人员切实掌握技术要点,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每年我都会参加类似的培训,对日常田间管理、种植等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我会尽快将本次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应用到实际生产管理中,提高亩产量。”来自高桥镇的飞隆园家庭农场负责人吴灿介绍。
“本次培训旨在通过提升农技人员专业能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春耕生产‘技术下沉、服务到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沙县将持续抓好推动春耕生产工作,切实把水稻单产提升各项技术要领落实到田间地头,关注种粮大户的需求,助力农户增产增收,努力保障粮食生产稳定。
农学“小基地”实践“大作为”
田间学校,从名称来看,有“乡土味”,更“接地气”。
学校开在田间,向农民对口教学,教的内容也都是农民所关心、在意的。如何让农民教育培训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民需求、增强培训效果?这是田间学校的关键。
“大多数农户往往靠着老经验、旧办法开展生产,哪怕想要学好技术、新经验,也苦于无从下手。”华穗农民田间学校相关负责人坦言。
与普通学校上课模式不同,田间学校自身的“角色定位”立得更加明晰:扎根基层,深入田间,打破“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帮助“老农民”脱胎换骨,转型为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人”,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如今,田间学校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培育的摇篮,农业科技传播的阵地,培育新农人的“乡土学堂”。近年来,长沙县因时制宜,以农民田间学校激活乡村人才新引擎,让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在田野上“大展拳脚”,有效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县已有3家农民田间学校,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92人,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33人,乡村工匠74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科技动能,让广阔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邬振 屈波旺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