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化学习 全力推动人才工作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站在历史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高度上,重点突出了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地位,深刻回答了当前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人才工作实践提供了行动纲领,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程、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指明了具体的实践路径。

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引领人才工作正确方向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应加快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探索建立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科技工作、产业发展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定期会商制度,一体推进政策制定、项目实施。要完善和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压实各级党委抓人才“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对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要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带头与人才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统一。

打破人才发展壁垒,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需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与机制优化,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人才管理思维与模式,摒弃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不仅能够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还能促进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为人才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激励措施,如股权激励、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让人才在创新创造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进一步增强其归属感与成就感。破除人才体制机制障碍还需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这包括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支持。此外还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人才视野,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促进人才涌现,并通过健康的文化氛围推动社会进步。相反,消极的社会环境则会形成发展阻力,制约社会现代化进程。营造良好的人才社会环境。一方面,要从政策层面出发,制定和完善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通过优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动门槛,促进人才资源高效配置,确保人才能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展现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其次,强化社会文化建设,树立“人才为本”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人才价值的认识,激发社会各界对人才的关注和支持,让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同时,构建人才成长的友好社会环境,包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服务等,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各界加大对人才的投入,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辈出、竞相涌流的生动局面。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吸纳全球优秀人才

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是全球化时代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人才作为最活跃的发展要素,其跨国流动与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因此,我国需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同时推动本土人才走向世界舞台,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

我们首要任务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这包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福利、税收减免、签证便利等措施,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与此同时,推动本土人才国际化发展同样重要。应鼓励和支持国内人才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海外研修及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外创新中心等,为本土人才“走出去”提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助力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最后,加强国际人才市场的监测与研究,精准把握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需求变化,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对外开放策略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注重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透明、法治化的国际人才环境,增强我国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通过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破人才发展壁垒、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及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等路径,能够汇聚起优秀人才,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主动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作者: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雨婷)

来源:红网

作者:陈雨婷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940/54/1503082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