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促进“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 画好理想信念同心圆

6131.jpg

51513.jpg

512123.jpg

512155.jpg

512313.jpg

512413.jpg

红网时刻新闻7月14日讯(通讯员 陈诗敏)2024年7月7日-7月15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同期举行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并从“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将其进行深度融合。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大手牵小手”,“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深入文旅一线和乡村,将画出怎样的理想信念同心圆?

本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有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三所高校的43名学生参加。“小小讲解员”夏(冬)令营已经连续举办了9期,今年夏天向全社会招募了40名来自各中小学的学生。

以教代学:以大手牵小手,立大志攀高峰

从开班式起,大学生和小小讲解员就一一结对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岗位能手担任教师,大学生们“以教代学”一对一辅导小小讲解员从刘少奇同志的生平业绩中学习党史国史,走进展厅向海内外的游客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他们身上,展现的不仅是时代新人的自信,更是充满了中国底气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除了结对学习,他们还展开了立志座谈。该座谈会共分为六个环节:“成德于行,厚德于心”“立志修身,智育固本”“强身健体,健康成长”“创意无限,美美与共”“辛勤劳动,建设世界”“你我携手,共同发展”。前五个环节由大学生代表进行主题发言和主题互动实践相结合。以“创意无限,美美与共”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程莎杉向小小讲解员们分享了自己从小精益求精,追求舞蹈之“美”的故事。她说:“就像树叶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特点和禀赋。同学们,一定要对自己有自信,发挥毅力和创造力印下自己生命的独特印迹。”在她和大学生们的引导下,小小讲解员们用自己喜欢的植物叶片做出了别具一格的拓印。最后一个环节,大学生和小小讲解员们通过自由问答的形式相互交流。

“传大道,守大道,通大道,明大道。”大中小学生同为时代新人,但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小小讲解员”们需要从身边汲取榜样力量,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而大学生们刚刚走过“十二年求学成长路”,总结出来的新鲜的经验往往更具有说服力与启示性。当大学生们将教育话语与生活话语有效衔接,从自身经历出发,寓教于乐,把马克思主义道理讲明、讲透、讲深、讲活,更能化解少年心中之“惑”,更能激励少年心中之“志”。“大手牵小手,立志攀高峰”接续的是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与国家和人民紧密相连的远大志向。

文化下乡:深入美丽乡村,歌颂美丽中国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地处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数十年来的“红色文旅”一直带动着当地发展,乡村振兴,旧貌换新颜。许多的周边村民都从事着与之相关的工作。当景区关闭,夜幕降临,结束一天工作的村民们常常会聚集在景区的门楼广场跳舞。当大中小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深入美丽乡村,与乡亲们畅谈这数十年的变化,亲眼观察、亲身体会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对“美丽中国”的向往与自豪油然而生,这份情怀可以化成歌,化作舞表达出来。7月10日晚,大中小学生们与村民们一道在门楼广场学跳《起航看中国》。“正身逢好时刻,笑容里的内存是喜是乐。”舞出中国红,舞动新时代,舞出乡村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树文明新风,昭爱国之心。“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和我的祖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创作于湖南,由湖南籍歌手李谷一录制唱响,入选中宣部评出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朴素的歌词,悠扬的旋律,既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回响着每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铮铮誓言。7月12日上午,在花明楼景区门楼广场,当竹笛和二胡奏响前奏,青年学生开始领唱,身着志愿者服装和民族特色服装的中南林科大学子们簇拥而上,跳起了充满正能量的原创舞蹈,焕发出中国青年的时代活力。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自发地围作一圈,挥舞起手中的国旗,加入合唱。这和谐的画面自成文明一景,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守正创新:延续历史文脉,创造新时代文化

“大思政课”如何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钥匙”其实就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学生们自己观察、思考、实践,形成成果,才能更好地理解时代,把握理论,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创造新时代文化。

这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深入开展馆校合作,由馆内专家指导学生团队创作《刘少奇与新中国》思政课程,带领学生们“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学生们在提前仔细阅读馆方提供的学术资料后,结合自身院校优势,自选命题。从7月10号开始,正式进入课程研发阶段,在72小时内开展极限创作:学生们在正(副)高专家和助教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地切磋琢磨,玉汝于成。从最初的构想框架到内容的逐步填充,再到细节的精心打磨,每一步都凝聚着学生们的汗水与智慧,也离不开专家与助教老师的专业引领和耐心指导。7月12日下午,学生们正式在馆内进行试课,广受好评。7月13日上午学生们在根据试课结果进行提质调整后,下午正式对游客、村民和小小讲解员进行公演,大获成功!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思政课创作中,学生们表现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风貌。“来之前,我们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废寝忘食,我们也要把课做的更好!”学生们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当湖南师范大学的学子用“布鲁姆式提问”拆解历史情境,论述“党的建设”发展,给传统思政课教育增添亮色;用视频拍摄、情景再现、跨时空对话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介、新手段,刻画“修养楷模”刘少奇同志;“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于青年之行,更深入于人民之心。当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子呼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文艺思政课的形式再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刘少奇同志深入东北林区调查的故事,“既要后继有人,又要后继有林”的殷切期望再次回荡在人们的耳畔。当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用音乐串联课程,通过“一根扁担立志向”“两个文件惠农民”“三个问题明方向”“四个坚持圆梦想”讲述刘少奇同志在农业上“少时立志,一梦一生”的故事,“禾下乘凉梦”的盛世如愿缓缓铺陈在人们的面前。

“出新”更“走心”。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因地制宜发挥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区位优势,组织学生们深入文旅一线、农村基层,以“文化下乡”的形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讴歌美丽乡村、美丽中国;通过将两个业已成熟的社教活动创新融合,充分发挥新时代实践育人作用和馆校合作机制,打好“组合拳”、唱好“重头戏”,以教代学,精准施教,促进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提供的社会教育实践平台,将村民、大学生、中小学生、干职工联系在一起,画出了与党和国家时刻保持同心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同心圆。

来源:红网

作者:陈诗敏

编辑:吴戍疆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841/58/1410049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