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纯手工敲出来的第一台混凝土泵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佘凯文 长沙报道

如果端着国家级科研院所“铁饭碗”,你会不会出来创业?

1992年,时任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就带领7名技术人员,走出了科研院所,借款50万元组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即中联重科的前身)。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制造出了第一台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拉开了我国混凝土机械国产化的序幕,也由此踏上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之路。

1.jpg

中联重科生产的第一台混凝土泵。

建机院,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是新中国创立最早、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1978年落户长沙,为长沙发展为“工程机械之都”带来了“种子”。

建机院设有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等5个研究所,国家建筑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商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建设机械协会的11个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均设在建机院,完成国家重大科研课题643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2项,获授专利137项,负责制定、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80余项,支持了当时中国70%的工程机械企业走上发展之路,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发源地”。

1985年,国家启动科技体制改革,这就使得许多研究院科研费、事业经费被逐年消减。建机院是第一批被列人改制的国家级科研院所。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代,科研成果斐然的建机院也面临传统体制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科研成果如何更好转化?这些成为摆在长沙建机院面前的大问题。

“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詹纯新创办了中联重科,探索科研院所的市场化之路。

公司成立了,要想科技产业化,又面临着选择什么产品的关键问题。

1.jpg

中联重科全球最长臂架泵车——101米碳纤维臂架泵车。

1.jpg

全球首创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市场对混凝土机械需求旺盛,其中输送泵更是成了“抢手货”。但由于其技术门槛高,国内超九成的市场份额被国外厂商占据着。

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中联重科,选择与国外品牌正面竞争,毅然选择了输送泵这块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硬骨头”。

选择好了方向,确定了产品,但在产品试制过程中,又面临着重重困难:没有场地,缺少工具,人手也不够。

但这没有难倒大家。没有场地,中联重科就开辟了一个200平方米的车间;缺少工具,大家就买来榔头、扳手、螺丝刀;人手不够,大家一起上,你当装配电工,我当搬运清洁工,拧成一股绳齐上阵。

饶是如此,为了生产,还是花了5000元买了一个立式台钻。现在看来,台钻虽然已显简陋、笨拙,但在当时,已经是中联重科最贵的生产工具了。

长沙是有名的“四大火炉”之一。第一台泵装配时正值盛夏,大家冒着酷暑,不分昼夜地干,有的人连续几个月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大家知道,他们不仅是在打造中联重科的第一件产品,更是在创造中联重科的未来。“当时,大家都是一个信念,就是要把这台混凝土泵制造好、调试好。”当时的亲历者回忆道。

1993年7月1日的一早,詹纯新以及当时中联重科所有员工早早就聚在一起,等待试运行的结果。随着调试的结束,最终不负众望,第一台泵终于成功诞生了。

这也宣告着,这场为期4个月的“攻坚战”获得了最终胜利。中联重科的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HBT40正式下线,对于中国的混凝土输送机械,乃至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都有着跨时代意义,开创了我国工程机械国产化的新纪元!

1.jpg

中联重科碳纤维臂架泵车。

研发的产品适销对路,企业利润逐年呈几何级增长,至1996年时,中联重科产值已达1.2亿元、利税4200万元。中联重科通过“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不仅为受到市场大潮冲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一条出路,更重要的是,让科研院所有能力继续承担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国家队”重任。中联重科以建机院为技术依托,释放出强大的创新力量,彻底改变了科研与产业的割裂,形成“科技促进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关于这辆第一台国产混凝土输送泵,之后还有个小故事。在其生产完成后,1993年当年就被销往了辽宁丹东,参建了丹东双兴大厦、丹东电信大厦、丹东铁路商务酒店等重点工程,之后又辗转于东北三省各地,算是成为东北建设发展的一个见证。

直到15年后,也就是2008年,中联重科再次找到了这台泵,他依旧在稳定地运行着,强大的生命力让人叹服。

1.jpg

中联重科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正在进行风电吊装。

从1993年到2023年,30年过去,在中联重科的领头推动及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共同自主创新下,全球工程机械的格局早已被改变,一项项世界纪录在中国陆续亮相,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从跟跑、并跑到逐步领跑的生动注脚。

至于中联重科,凭借一路的科技攀登,从“借款50万元创办的企业”跃升为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国际企业。产品从最初的混凝土输送泵,发展到涵盖18个大类别、106个产品系列、660个型谱,生产车间也从最初“简陋的200平方米”发展到23个先进的智能工厂,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市场网络、服务体系遍布全球,产品和服务覆盖七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联重科以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向新而生”。

来源:红网

作者:佘凯文

编辑:韩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756/63/1340059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