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多年钻研 从冷板凳坐到热风口

1.jpg

2001年,唐智科技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实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余雅琴 长沙报道

荒无人烟的郊野,冬日的寒风穿过站台。已然是深夜,列车机务段上,停靠着一台台漂亮的火车头,等待着“体检”和“手术”的它们,仿佛盛开在铁道线上的花朵,让肃杀的冬夜多了点明亮。

“装好了吗?”

“开始测试了啊!”

安静的铁轨上,有些急促的声音从车底传来,一个人不顾满身油污,灰头土脸地从车底探出头来,眼里却满是期待和雀跃,2004年年初的这一夜,是曾承志人生中最普通不过的一夜,但这样的期待却贯穿了那一整年。

用一个系统给火车做“CT”,想要当高端机械设备维修的“圣手”,在当时看来未免太夜郎自大。毕竟在中国铁路此前的历史发展中,火车检修都依赖于人工,即便是诊断设备,也只能精确于火车头运转轴承的温度,谁能相信,几个人钻车底装“秘籍”就能对轴承故障“未卜先知”?

一群从实验室走出的人,带着“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招牌——唐智科技,开展了一场漫长的“无人问津”的“实验”。

同样也是2004年,中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中国迎来铁路发展以来第六次大提速,作为大国重器的铁路机车也迎来装备的升级。

唐智科技研发人每天看着列车从轨道上呼啸而过,就像踩着时代节拍踽踽独行的他们,不知道终点在那儿,但盼望着抵达那个心中的“站台”。

铁路的历史总是能浓缩很多东西,包括唐智科技的“无人知晓”到“行业开山”,毫无疑问,机务段那段时间的工作是枯燥而又寂寞的,但也正因为耐得住寂寞,才为后来的在线诊断装备的研发积累到了最原始的算法、案例和宝贵的经验,这个在当年国内不被重视的领域,唐智科技成为了“开山人”。虽没有火车轰鸣那般震耳欲聋,却也走过了一段穿过深邃、“拨云见日”的路程。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3年前,彼时的唐智科技刚刚成立。军转民的时势所迫,十余人的“师徒帮”,从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608所)“脱壳而出”,组成了“名不见经传”的“唐智科技”。

2007年,他们搬迁至长沙,原始的“研发尖兵”以唐智科技首席科学家唐德尧教授为核心,自主创新了“广义共振与共振解调的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故障机理诊断、免疫维修设计”等理论体系,致力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安全保障、健康管理与智慧运维。最著名的“唐氏CT”源起于此。这是唐智科技拥有技术专利的独门绝活,在2004年刚拿出去时还是处处碰壁的状态,没少吃“闭门羹”。

“最主要还是,在我们的故障诊断技术没有应用到铁路时,以前是没有类似技术能做到直接精确诊断轴承齿轮故障。因此,铁路用户对于我们的技术持很大的怀疑态度。”同年,唐智科技带着技术北上寻求推广应用,本以为是要“开门大吉”,但用户带着刻板印象的“质疑”和一场“乌龙”差点浇灭了他们的热情。

口说无凭,那就现场比试。唐智科技决心奋力一搏,争取了现场比武的机会。

1.jpg

差点吃了“闭门羹”的唐智科技决心奋力一搏,争取了现场比武的机会,打了“漂亮一仗”。

用户选择了一辆机车,在其中一个轴承上预置了故障,故障类型和位置都是保密的,要求唐智科技进行盲测,准确找到故障轴承。但过程中,上演了一场“乌龙”,在把轴承装回机车的时候,用户操作人员装错了位置,本应装到位置1的故障轴承,却装到了位置3。

最终唐智的跟车检测结果与用户原本以为的故障位置不一致,疑虑仍然存在。这时候的唐智科技又硬气了一把,坚决选择当场拆解核对,用户才反应过来是操作人员的问题。第一次把研发成果捧出去,唐智科技打了“漂亮一仗”。

万事开头难,当然也会惧怕失败,但对唐智科技来说,技术攻关就是无数次可以意冷但不灰心地勇往直前。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持续大提速,唐智科技的产品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形成了在铁路机车领域走行部车载自动诊断产品占有率超过95%的格局。可以为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提供“体检”的“唐氏CT”席卷行业,应用于全国3万台车,唐智科技用技术将行业“冷板凳”坐热,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

1.jpg

唐智科技试验室拥有完备的科研条件。

1.jpg

唐智科技生产车间。

“唐氏CT”究竟有多“智慧”?

在车辆上安装传感器,传感器便会像一只“把脉”的手,敏感设备及轨道的运行健康状态信息,同时,信息通过诊断仪实现故障的快速自动诊断与行动响应,对将要发生的风险事件提前预警防范。

“城轨车辆管理人员只需安装运用平台,足不出户即可通过 ‘千里眼’了解到地铁哪条路段,地铁车辆的哪个部位,发生了怎样的故障。”

虽然已经在国内“挺直腰板”、站稳脚跟,但唐智科技的“雄心”却并不止于此,毕竟群山之中,谁不想成为高峰呢?如果说以前是让自己拥有不被拒绝的底气,那么2012年命运齿轮的再次转动,有了顶尖技术,唐智科技拥有了拒绝他人“通吃”的“实力”。

当年有人出几百亿收购华为,任正非直接拒绝,说在家里数钱没意思。2012年,关于“自强”还是“自残”的选择,摆到了唐智科技面前。

1.jpg

唐智科技员工在现场对产品进行安装调试。

1.jpg

唐智科技用“千里眼”追踪安全,坐在家里可为高铁地铁“把脉”。

FAG——Fischer Aktien-Gesellschaft 费舍尔股份有限公司,是滚动轴承制造业的“OG”,其国际行业地位不言而喻。2009年,唐智科技合作的用户新购了地铁列车,其驱动电机是西门子企业提供的。在质保期内,唐智科技在诊断中发现数百套轴承存在严重问题,影响地铁安全运行。该轴承正是由FAG制造,而FAG却认为轴承没有大问题。为了进一步验证,用户选择直接拆车检验,结果不出所料,唐智科技的自动诊断完全正确。这是又一次与国际公司的正面交手,也因为这次的“不打不相识”,让这个德国强企默默记住了唐智科技。

2012年的一天,FAG高管以业务交流为由抵达唐智,本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态,唐智科技上下拿出了中国企业的大气与礼节欢迎他们,到会议室座谈交流。本以为是个愉快的收场,却没料到,FAG醉翁之意不在酒,狮子大开口,提出要获取公司所掌握的中国轨道交通轴承状态信息(大)数据,甚至收购唐智科技!

“恕莫能助!这是国家机密,我们是中国企业,任何时刻,我们都不可能卖给国外企业。”唐德尧教授斩钉截铁的几句话就让对方悻然“打道回府”,核心技术就是中国企业的最强底气。

1.jpg

唐智科技2016年竣工的新办公楼。

二十多年的摸石过河、爬坡过坎,唐智研发团队已经从最早的10来人,发展到了400多人的队伍,申请专利30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00项,产业规模达3个亿左右,逆袭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如今,唐智科技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了航空发动机,做飞机的“心脏医生”。

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国人的认可到拥有国际话语权,这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根基。

时间沉默不言,但会证明一切。唐智科技用20余年做了一道证明题,在“行业无人区”用技术拼杀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山高我为峰,原阔任驰骋。狂风不凌乱,昂首傲苍穹。现在的唐智科技足以担起这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来源:红网

作者:余雅琴

编辑:胡红叶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nograb/646756/62/1339786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