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长沙报道
还记得关于三星堆的热搜么?
新一批文物出土后,人们奔走惊呼:数千年前的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的粘合技艺,完全超出想象,丝毫不亚于现代焊接水准。
而在长沙市雨花区创研智能的试中车间,工程师团队正在用AI算法,试图解开另一个关于“金属连接”的文明密码。
3月19日,2025年长沙雨花经开区“三新”成果发布会上,创研智能科技集团与中南大学共同研发的“边缘AI焊缝质量检测应用模型”正式首发,这项全球首创技术,将带来哪些颠覆性影响?近日,记者专访了创研智能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人斌,了解核心技术研发背后的故事。
30年“老焊将”的求索
张人斌,湖南邵阳人,在焊接行业摸爬滚打三十年,是名副其实的“老焊将”。
“焊接技术,是工业革命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技术,焊接技术与工艺在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极其宽泛。覆盖电力、厨电、军工、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渗透到工业发展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张人斌说,传统焊接主要依靠人工,而且环境非常恶劣,刺目的弧光、飞溅的火星、呛人的烟尘;焊接质量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创研智能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人斌讲解核心技术研发背后的故事。
现在,焊接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并已走进了以机器人、智能化焊接应用的新阶段。但是当前焊接质量检测仍停留在过程破坏性抽检、探伤、X光等检测手段阶段。效率不高,并且难以实现智能化控制。
技术新路径开辟的“长征”
“我们的研发始于2020年,目前已经整整4年了。”张人斌告诉记者,现已实现V1.0版应用模型,已拥有14项高质量发明专利,目前公司的研发正处在2.0版本的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V1.0应用模型的基础感知到未来的全自主闭环,每个版本迭代都是技术规律的重新认知,是实验室里的无数次试错后的再坚持。
张人斌展示公司的研发成果。
其次是资金压力,公司不断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同时也与中南大学合作攻坚。随着AI技术迭代更新,研发成本将会逐年翻番,并且这还是一个长期的研发过程。张人斌幽默地说道:“当同行都在追求快速变现时,创研智能却选择啃最硬的骨头,感觉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重塑工业制造的基因革命
焊接,这项曾深刻定义人类工业文明的技术,正迎来颠覆性变革。边缘AI焊缝质量检测模型的诞生,不仅将焊接从“经验驱动”推入“数据智能”时代。
张人斌说,该技术对制造业而言,其颠覆性在于三重重构:
质量定义的重构——通过实时监测与自修复机制,焊接缺陷率从“百分比级别”压缩至“万分比级别”,使电力、核电、管道、航空航天等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发生质变。
工艺逻辑的重构——AI转化的应用模型,让焊接从“人机协作”转向“自主适应”。
产业生态的重构——全球焊接产业从“设备+工人输出”转向“智能化+AI生态”竞争,可能催生“焊接大脑”驱动的智造共同体。
或许,对全球制造业而言,AI焊接质量监测模型的突破只是序幕——它证明,将传统工艺与数字智能深度融合,可能催生出更具穿透力的新质生产力。正如蒸汽机解放了体力劳动,AI焊接模型正在解放人类对“微观制造”的掌控力,而这或将重新划定全球高端制造。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贺纯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