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羊方尊的故乡向世人走来——宁乡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揭秘

    1.jpg

四羊方尊。(资料图片) 

2.jpg   

    关山古镇。(资料图片)    余戈 摄 

3.jpg   

    5月25日,炭河里古城。     曾鹤群 摄    

    周云武 李曼斯

    文化,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人的思想,滋润人的灵魂。然而,如果仅以一种符号、一个概念,或以物化的景象单调地存贮于社会,而不与产业挂钩,不参与经济社会的流动,便不过是华丽而自嗨的空壳,其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

    宁乡,6月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而炭河里却比天气更热,每天来这里的游人都在5000人次以上,最多时一天高达5.6万人次。

    2016年6月,宋城演艺这艘文化航母驶入湖南,停靠宁乡,以炭河里的青铜器文化为背景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炭河千古情》。

    从2017年7月开园至今,炭河古城已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营业收入1.2亿元,几乎成了一个传奇的神话。这是当初许多人怎么也不曾想到的。

    道林古镇、关山古镇、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一个个文化载体充满了独特的宁乡元素,一个个文化项目发散出强烈的文化魅力,成为宁乡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让地方文化长出来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挖掘文化、审视历史、保护传承、发展重生的艰辛历程。顺着“文化时代”的潮流,宁乡是如何架起这座文化与产业之桥呢?    

    宁乡,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数千年的时空更迭,为这座古邑创造了无数文化记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也曾一度卷起莽莽烟尘,将颗颗文化明珠掩埋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明珠虽蒙尘一时,但终有人知其珍贵。在文化制胜的今日,这一颗颗沧海遗珠,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传家之宝”。

    青铜器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或掩埋于山坡,或沉没在河底。今人的偶尔发现,为宁乡开启了探寻青铜方国踪迹的序幕。

    1938年4月,宁乡市黄材镇龙泉村。转耳仑山下,几个扛着锄头的身影沿着清澈的龙泉溪向山腰走去。正是春时,姜景舒与两兄弟打算在山里种上红薯。

    庄稼人挥舞着锄头,神情专注地向黄土砸去。“哐”,一块锈铜片从土里蹦了出来。几人赶紧丢开工具查看,只见土里埋着黑黝黝的金属。再深挖,方尊的形状逐渐显现:大口外翻,长颈、鼓腹,四隅置卷角羊头,工艺巧妙,堪称一绝——四羊方尊终得以重现于世!

    青铜器的故事还未结束。

    1958年,出土于炭河里寨子山的人面纹方鼎,流离在长沙一个废铜仓库时被发现;1959年,农民喻生贵在老粮仓师古寨砍柴时,挖出来4件铜铙;1963年,湖南考古工作者在黄材发现炭河里遗址,几十年来出土了2000多件珍贵文物;1996年,稀世珍宝兽面纹提梁铜卣现世……

    “青铜文化不过长江”的说法被否定,宁乡被中国考古界认定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中心”。

    随着地底谜团重见天日,炭河里逐渐名声大噪。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而来,希冀通过这把钥匙,破译中国南方青铜器之谜。

    在离炭河里1小时车程的青羊湖边,南宋张浚、张栻父子长眠于此。两冢墓葬右为“宋元辅封魏国公德远之墓”,埋的是张浚;左为“宋大儒张南轩先生之墓”,埋的便是张栻。

    父子两人,一人抗金卫国、一生忠勇,一人发展理学、传道济民,皆为人所敬仰。明世宗在嘉靖三年下诏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当年繁盛景象,由此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南轩书院原址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直至2017年,宁乡重修南轩书院,今人才有幸再睹其风采。

    三国乱世也曾在此刻下印记。据传关公持刀率麾下500卒兵扎营,攻占长沙后,大军随之迁移,留下大量箭楼、营寨未拆除,当地村民依此而居,繁衍生息,关山村便由此而来。

    焚尽的烟尘埋藏了上千年,直至金洲大道修建之初,掘出大量古剑、戈、刀等三国时期的兵器。久远的传说得以印证,终于从街头野史中直起了身子。

    节度使裴休筹款修建密印寺、状元郎易祓抛却朝堂建起“识山楼”……一段段前世传奇从地下、文简中被发掘出,在今生续写出新的故事。    

     让产业鲜花开起来

    前赴后继的探寻间,沧海遗珠终被唤醒。这些青山绿水间的名胜古迹、街谈巷议里的名人典故、寻常巷陌内的民俗风情,正是我们血脉里的基因、精神上的寄托、前行中的力量。

    肩负着这份历史使命和责任,宁乡人民在挖掘与传承的路上渐行渐远。随着全域旅游序幕的开启,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产业的形式得以绽放,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文化并不是点石即可成金的“金手指”,也不是挖出来就能烧的燃料,更不是简单贴标就可转型销售的临时内容。如何让沉睡千年的传统文化活起来,在历史长河中再起涟漪?

    人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流动的人群则是流动文化的承载者。如何让人群流动起来,带动文化的流动?资本无疑是推动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华丽转身的加速器。

    炭河里寂寂无闻数千年,直至考古学家为揭开青铜文化之谜而叩响大门。喜不自禁的考古者、忙忙碌碌的挖掘人一次次往返。藏珍已久的炭河里,因即将惊艳世人而满心欢喜。然而,自1938年四羊方尊出土以来,业内的名声大噪并没有让大众的目光聚焦于此。涟漪消散后,炭河里再次归于沉寂。

    直到近年,古城的开发重燃了炭河里的希望。

    宁乡的决策者意识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转化的过程。只有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变为产业的经济价值,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果然,炭河古城的开放给炭河里带来大量游客。有着上千车位的停车场日日爆满,从福建、广东等地赶来的旅游团跨越千里只为一睹炭河里的风采。

    资本的力量是神奇的,尤其当它点着了文化的燃料。

    凭借其品牌知名度和高市场占有率,宋城演艺深耕细作炭河古城文化市场,推出大型演艺节目《炭河千古情》,并有重点地进行捆绑式、集群式、爆破式的宣传推广,让炭河古城实现了宣传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国内唯一以西周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歌舞秀!”“给我一日,还你千年!”“一生必看的演出!” 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鹜,心驰神往。古老的青铜时代重焕光彩温度,四羊方尊的故乡成为游人如织的乐土。资本与文化之间的联姻如此珠联璧合。

    同样的精彩,也在关山古镇上演。过去的关山和很多农村一样,平凡而普通。得益于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引进民营资本运营,重新挖掘了关山的历史文化底蕴。

    如今,在关山,旅游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带动了众多葡萄园、农家乐的游人如织。曾经的小村庄已华丽转身成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美丽中国·长沙方特,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主题乐园。计划用地约3000亩,总投资约90亿元。项目三期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500万至800万人次。巨大的人流,为周边餐饮、商贸、娱乐、旅游、休闲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它的落地,除了宁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项目定位契合外,更离不开宁乡市委、市政府高效贴心的对接和服务。2014年第十届深圳文博会期间,宁乡市相关领导在随湖南代表团考察深圳华强集团时,得知该集团拟重磅打造“美丽中国·文化产业示范园”项目,便迅速与之对接。经过高层之间多次的洽谈,一年后,宁乡的诚意和执着,最终促成了项目的落地。

    灰汤镇做活温泉资源,打造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胜地;花明楼镇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与文化旅游相关的项目和产业;沩山乡挖掘禅宗文化,开发茶叶等旅游特色商品,打造全国知名禅都小镇;道林镇全力建设道林古镇项目,打造精品观光农业……文化产业之花,在宁乡绚烂绽放。    

    让文化力量冒出来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未来经济发展已趋向综合经济与高附加值经济。在这个时代,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甚至成为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的标尺。

    文化产业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助推宁乡经济腾飞。宁乡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83.9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98.2亿元,增长17%;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6年的7.64%增加到2017年的8.02%,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力引擎。

    一个好的文化产业,无异于一个能量场,动力十足、影响广泛、持久深远。

    住在炭河里的村民,将农产品贴上“炭河里出品”,腊鱼、腊肉、腌菜瞬间“高大上”起来。不少特产店铺冲着“炭河里”出品前来进货,当地还有年轻人在淘宝开起了网店;灰汤千张皮、道林酸枣糕、龙田扎肉、回龙铺猪脚等制作工艺特别的土特产,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火热而变得供不应求……

    关山古镇的持续火爆,引来了包含国际、国内一线名品250余个的购物天堂九龙仓·奥特莱斯。一大批房地产项目也纷至沓来;美丽中国·长沙方特还未开园,1公里外的香山公园里,已建起风情十足的龙凤国际露营基地……

    无论是匆匆一瞥的游客,抑或是长居于此的市民,都能深深感受文化产业对生活品质的积极影响,宁乡的城市气质与形象更是随之步入新的境界。

    于是,落地于此的企业,受此熏陶,兴起一波波建设企业文化的热潮。热烈的文化氛围,吸引着更多文化产业前来驻扎。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随之而来。

    “以前友人提起宁乡,往往第一反应是盛产花猪。再稍微了解深入一点,也就说得出‘宁乡人会喂猪会读书’的名言。”最近从外地回到宁乡高新区工作的“80后”高勇说起切身体会。现在,人们对宁乡有了更丰富的印象——“花明楼,伟人少奇故里”“炭河里,青铜器文明中心”“关山古镇,关公屯兵地”“道林古镇,昔日小南京”“沩山密印寺,沩仰宗的起源”……

    宁乡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魅力,还在不断增强、扩散,放射着光与热。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云武 李曼斯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