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制作到表演 见证长沙乡间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进入戏台,平日里性格安静的万铁军仿佛变了一个人,边唱边表演,惹得一旁的小观众欢笑不断。

在万铁军的案台上,有许多用来绘制皮影的老书。如今宁乡皮影戏的角色依旧按照古时造型进行绘制。

万铁军在白纸上绘制皮影造型,通过纸上描摹,再用透明材料将皮影脸部造型绘制出来。

万铁军在用棉签对皮影进行着色处理,经过镂空雕刻的皮影,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纸片,通过着色形成了皮影丰富的层次和色彩。

望着一排排晾晒的皮影,万铁军眼神里有些无奈。市场和原材料萎缩,皮影戏的发展在他们这一辈显得举步维艰。

万铁军夫妻俩一起在搭建戏棚。

宁乡皮影戏的角色。

在万铁军家门口,几位儿时一起学艺的发小凑在一起摆弄起皮影,笑起来特别开心。

  文/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聂映荣 实习生 杨浩宇

  图/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黄启晴

  夜色中,宁乡市坝塘镇金河村民居前坪,灯光亮起,一米多长的幕布上,投射出一位位妆容精致、各具特色的王侯将相、侍从兵卒。伴随着时急时缓的锣鼓、京胡、唢呐合奏以及极具宁乡口音的唱段,纵横捭阖、金戈铁马、人情冷暖的故事,在这方寸之间的皮影舞台上演。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在当下电子科技炫目的时代,皮影戏透露着一种古朴而强烈的独特魅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皮影戏已成为儿时回忆,但对于金河村村民万铁军和他“万众乐”皮影戏班的同伴来说,这是他们大半辈子的事业和精神寄托。今年56岁的万铁军从10多岁起就拜师学艺,如今,不论是顶着影人唱戏,还是打吹拉乐器或制作皮影道具,他都游刃有余。

  万铁军在自家屋里专门腾出一间“工作室”,桌上散放着不少皮影原材料和半成品,旁边箱子收藏着不少泛黄的老皮影剧本以及脸谱、帽谱、物谱,“收集了很多年,看到一些好的脸谱图样,自己就描画收起来。”

  小小的影人做起来并不简单!万铁军戴上老花镜,先在牛皮纸上画图样,脸部、胸腹部、手、腿,一一呈现,再用小刀镂空雕花。初版出来后,轻柔地将牛皮纸从中层撕开,夹上薄薄的图工纸,再仔细涂上红绿之色。如此一来,表演时灯光照射,镂空之处既可透光又有花色。为防止影人上潮易破,还需涂上清漆,随后将其一一晾挂在走廊。半个影人,就得忙活大半天。

  “需要晾三四天,等漆干透。”万铁军说,晾干后,还得将这些部件用细线一一串联,头颈部需格外加装牛皮使之更耐用,最后在手臂等部位加上细竹竿。如此,才可造就一个灵活的影人。万铁军打开一个老木箱,里面整整齐齐排放着40多个影人,他轻拿轻放,似乎生怕伤着它们,“很多都跟了我20多年了。”

  幕布后泛黄的灯光在黑夜里带来暖意,四五岁的孩子们争先挤在前排,相比电脑、手机屏幕,皮影戏对他们来说更为新奇。“闻听岳飞兴兵将,不由豪杰喜洋洋,吩咐喽啰下山往……”伴随着咚咚锵锵浑朴自然的锣鼓声,万铁军双手同时娴熟地操控着多个影人,并豪迈如雷地唱起了唱词。幕前的影人打斗时抬手出刀干净利落,翻腾倒跃灵活百变;幕后的万铁军平时不善言辞,但唱词时滔滔不绝,脸部表情丰富,眼中神采飞扬,似乎他就是戏中的人物。

  “皮影戏应该是在明朝就传到了长沙,主要在庙会、还愿、婚丧嫁娶等场合表演。”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专家彭泽科介绍,经过后来的演变,长沙皮影戏融入了湘剧、花鼓戏等地方特色、唱腔,与北派皮影戏有明显区别。至清代,皮影戏已遍布长沙城乡。

  作为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人,万铁军忧虑重重。在移动互联网发达的当下,愿意看皮影戏的人已少之又少。10多年前,他们一年被请出去演300多场戏,近几年来,一年演100场都算多了。戏少了,收入微薄,愿意沉下心来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万铁军曾收过两个徒弟,后来都不干了。说起这些,他时而出神,时而叹息,“这么多年传下来的东西,还是得有人继续传下去。”

  可喜的是,2016年,宁乡皮影戏、望城皮影戏、浏阳皮影戏联合作为长沙皮影戏,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长沙的皮影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彭泽科介绍,如今,各级文化部门对皮影戏等非遗项目有专门的资金支持,资助大家创作新剧本,送戏进校园等,让其得到新发展。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聂映荣 杨浩宇 黄启晴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