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经开区:亩均效益,下一个三十年“基石”

山河智能经过数十载沉淀,引领地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蔡石姣 摄

山河智能经过数十载沉淀,引领地下工程装备行业发展。蔡石姣 摄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构机成为“大国重器”。杨小华 摄

铁建重工自主研制的盾构机成为“大国重器”。杨小华 摄

长沙经开区鸟瞰图。舒展 摄

长沙经开区鸟瞰图。舒展 摄

  “双区”叠加下,长沙经开区以亩均效益改革谋划下一个三十年。  园区供图

“双区”叠加下,长沙经开区以亩均效益改革谋划下一个三十年。 园区供图

  索恩格汽车创造了亩均税收220万元的惊人成绩。曾诗怡 摄

索恩格汽车创造了亩均税收220万元的惊人成绩。曾诗怡 摄

30年前,1992年,长沙经开区在星沙杉星岭的丘岗荒坡上奠基。一代又一代奋斗者凭借着创新与实干,成就了“三湘第一园区”的美誉。

30年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长沙经开区厚望,期待园区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目标和使命任务、推动“强省会”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使命如磐,初心不改。

审视当下,国内经济遭遇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环顾四周,园区发展“前有标兵、侧有同行、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值此之际,长沙经开区响亮地喊出了“三十而立再出发 二次创业攀新高”的口号。

依靠什么重新出发?凭借什么攀登新峰?

3月,“改革再出发 亩均论英雄——长沙经开区亩均效益提升动员大会即将召开。这将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大会,一次凝心聚力的大会,更将是一场催人奋进的大会。

这意味着,“亩均效益”将成为长沙经开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的突破口。土地是不是高效率利用,企业是不是高效益产出,将成为贯穿长沙经开区未来工作的主旋律。

不容忽视的是,与大多数国家级园区一样,如今的长沙经开区同样面临着用地困境。

关山重重,唯有奋力逾越。

僵局困局,唯有转型破局。

三年行动方案、配套政策、保障机构、评价办法……今年,一项项具体工作的铺排,都在彰显着长沙经开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这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改革,正在迭代升级、与企共赢。

未来是什么样?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也许几年后,当有人再问起这个抽象问题的具体答案时,我们可以一起看向长沙经开区。

风云30年,有底子有面子

过去30年,长沙经开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从最初的白手起家,一穷二白到如今家大业大。

作为全省首家国家级经开区,也是全省体量最大的园区,长沙经开区一直保持稳定高速增长。2021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同比增长10%;规模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3%;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进出口总额增长48.9%。

纵观三十年,长沙经开区不仅发展规模领跑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也位居全省前列。

三一集团、山河智能、铁建重工3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的总部位于园区;混凝土泵车、旋挖钻机、液压静力压桩机、盾构机等“经开智造”、大国重器市场份额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数一数二。

智转数改成效显著。2021年,园区完成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31家;年内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16家,居长沙全市第一,占全市61%、全省24%。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去年,长沙经开区营商环境排名位列全国经开区第七,较前一年提升两个名次。今年1月,商务部公布2021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长沙经开区连晋三位,在217家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第14。

在园区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与恢复增长叠加、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态势下,也涌现出了一批土地“含金量”高、发展效益好的工业企业。

索恩格汽车是全球领先的起动机和发电机技术及服务供应商,位于长沙经开区人民东路旁,占地面积不过100亩,却蕴藏着巨大能量:落户园区以来,不仅创造了中国每3台汽车就有1台起动机发电机产自索恩格的市场传奇,还创造亩均产值超过4000万元,亩均税收220万元的惊人成绩,单位面积产值和税收稳居湖南省工业企业首位。

走进索恩格汽车的生产车间,顿时明白了这一份亩均效益诞生的秘诀所在: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超乎想象,设备比人多,自动化水平高达80以上,18个工位仅需2人协作,生产一个整流器仅需15秒。

另一批企业也开始向标杆看齐,抢抓亩均效益改革红利。

湖南浩润科技有限公司占地50亩,是一家专业从事石化“炼油助剂”和“油品添加剂”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浩润科技拥有炼油助剂及油品添加剂共十多种,年产量达到10万吨。

响应园区“亩均论英雄”的号召,浩润科技勇于“吃螃蟹”,开始主动谋求产业转型。瞄准与制造业相结合的大健康项目,该企业计划在技术、研发(含省市重点实验室创建)、设备等方面投资1个亿。

在长沙经开区还分布着17个创业基地。总占地面积2000多亩,建筑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目前拥有入驻企业超过1800家,近年来每年新引进企业超300家。

它们不仅是企业孵化池、资金蓄水池、人才吸铁石,更是“亩均论英雄”发展理念的先行先试者。

去年,长沙经开区创业服务中心撰写了《2020年度工业地产产出效益调查报告》,在近年来疫情蔓延、经济下行及小微企业减税降费背景下,园区工业地产项目亩均税收超过60万元/亩的有3家(新长海、德普·企业公元、和祥科技园),小微企业“米均税收”超过600元/平方米的有51家。其中新长海服务外包基地亩均税收531万元。

自我审视,有差距有困境

在旁观者看来,经过三十年跨越式发展的长沙经开区,满眼春意,满面春风,但长沙经开区主政者却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不再出发,已有的也会失去;不攀新高,攻下的必会失守。站在‘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的十字路口,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鲜明长沙经开区、长沙县特色的产业格局、经济体系,努力推进区县高质量发展。”

“‘三十而立再出发’意味着前面一切归零,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彷徨等待,甚至妄自菲薄,变成‘井底之蛙’‘温水青蛙’;‘二次创业攀新高’就是要以新的精气神开启新的创业、踏上新的征程,朝着‘五好’园区,朝着园区高质量、产业高端化,朝着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新路子。”

深刻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让长沙经开区决意在下一个三十年蹚出一条新路。

以亩均论英雄,是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之一。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也是因为长沙经开区目前存在诸多现实困扰。

一是发展空间受限。历经30年的发展,长沙经开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实际开发面积已远远超过设立之初的规划批复面积。由于园区调规扩区未到位,土地要素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当前区内剩余工业用地紧张,新引项目进不来、在建项目受影响,“项目等地”情况短期内难以缓解。

可利用土地空间日益趋紧的情况下,长沙经开区内生动力也遭遇挑战:工程机械产业周期性下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还不强;产业链韧性不够,抗风险能力不强;调规扩区仍需推进,工业用地持续紧张,资金保障压力巨大;园区企业产线智能化程度还不高;亩均效益亟待提升;各类高能级平台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整合融合、共享共建不够等等。

二是对标先进压力大。此前,长沙经开区已出让的7.7万亩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虽在全省处于前列,但与浙江、江苏等地先进园区相比,差距较为明显,提升空间大。比如苏州工业园要求新项目亩均税收不低于200万元/亩;而“亩均论英雄”也是浙江首创的改革举措。最早于2006年,起源于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集聚的绍兴柯桥,之后又在浙江全面推广,还实施了“提高亩均效益十法”。

三是“两区”叠加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明确,要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对用地强度、利用结构、投入产出、亩均税收等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五好”园区推动新发展阶段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以提高园区效益为根本目标,突出绿色发展和亩均效益导向,对全省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进行年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亩均税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

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后,长沙经开区以47.17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核心区块,“两区”叠加成为园区的独特比较优势,也是园区再出发、攀新高的最大利好。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以及“五好”园区建设,提高亩均效益是必由之路。

亩均改革,有规划有细节

从本质上来讲,“亩均论英雄”其实是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重要探索。改革的初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那么,为了这场改革探索,长沙经开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又将如何深入有效地进行下去?

改革试点,先行先试。

整体思路上,对标浙江、江苏等地的先进园区,破解园区当前土地资源紧缺等局面,长沙经开区以湖南自贸试验区为改革试点平台,启动实施亩均效益改革提升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升级整合,“二次开发”和“腾笼换鸟”,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源,提升亩均效益,为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前期,长沙经开区组织开展了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摸底,掌握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及亩均税收真实情况,对《项目引进合同》履约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联合赴外地学习考察,充分吸收浙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先行先试做法,按照《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等规定,多次讨论、数易其稿,制定出台《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关于提高“两区”亩均效益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的实施办法》(简称《实施办法》)以及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工业用地收回实施办法等文件,形成了亩均效益改革提升政策体系,为开展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支撑。

就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园区、经营企业,让一块地实现从“低产”到“高产”提升。这套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长沙经开区探索转型创新发展新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课题。以“亩均效益”为核心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的考核新机制,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应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提升。

至于腾什么样的“笼”、该换什么样的“鸟”,得用“亩均效益”为核心的数字指标说话。

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按照《行动方案》开展亩均效益改革试点,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科学评出园区A、B、C、D四类企业,对C、D类企业依据《实施办法》进行精准帮扶,依法依规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同时,相关部门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职能完善调整园区现有的人才、科技、产业、总部经济等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强工作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

首先,亩均效益强主体。建立“一清单(A/B/C/D类企业清单)、一库(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数据库)、一平台(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监测信息化平台)”,将实施规上企业和实际用地5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确定分为A、B、C、D档企业名单,定期发布年度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并依据其综合评价结果对企业进行分类评级、分类施策。未来,园区将对A/B类企业,实施龙头企业领跑计划、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对C/D类企业,着力开展低效企业改造提升计划。

其次,集成创新聚合力。各部门、单位将亩均效益改革嵌入各项制度创新,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提供重要支撑,合力打通亩均效益改革全链条堵点难点。创新招商方式,与以往的“落地招商”相比,以聚焦低效用地企业、盘活低效用地为导向的新方向来开展招商工作,比如对低效企业进行提升改造、二次招商、产权转让、兼并重组、协议置换、收储回购等。

再者,政策创新激活力。依据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职能完善调整园区现有的人才、科技、产业、总部经济等政策及实施细则,加强工作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对低效企业,支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支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工业用地混合利用试点、鼓励二次招商、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鼓励二次开发、支持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免收工程建设阶段相关费用等方面盘活低效用地。

按照《行动方案》,到2023年底,“两区”亩均效益进一步提升,亩均营业收入、亩均税收等主要经济指标提高30%以上;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至3.5%以上;创业基地(含经认定的小微园区)成为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产业平台。

三十而立的长沙经开区,思想在解放,路径在突破,“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落实想办法、要以实绩论英雄”的观念在广大干部中蔚然成风。

下一个三十年,长沙经开区摩厉以须。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伍玲 黄姿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