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范围119.7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其中,长沙片区79.98平方公里(含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1.99平方公里)。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湖南发展的重大政策红利,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年来,三大片区紧紧围绕“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成绩可圈可点,经验弥足珍贵。
今天,让我们一起驻足回望长沙片区的创新探索。
10月11日上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举行自贸总部基地建设启动仪式暨一周年改革创新成果发布活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副省长、省自贸办主任何报翔出席。
红网时刻记者 谭忠欣 长沙报道
一年前,湖南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9月24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以下简称“长沙片区”)揭牌成立,一个全新的自贸时代由此开启。
踏浪潮而来,衔使命而生!一年来,长沙片区全力打造体制机制“试验田”、动能转换“加速器”、对外开放“新高地”,交上了一份叫做“长沙担当”的时代答卷。
创新中探索,为国家贡献“长沙智慧”
自贸临空区作为长沙东部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核心引擎,引领湖南“走向世界”。
探路、引领、突围,是长沙片区肩负的重要使命,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征程中,长沙片区不断积厚成势结出“创新果”,改革开放“试验田”摇身变为“高产田”。
领先探路、制度创新、作出示范,形成经验、复制输出,是自贸试验区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改革发展的方法路径。长沙片区相关负责人说:“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是首创性的探索。”这一清晰定位,体现的正是承担国家责任的“长沙担当”!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33项制度创新成果集中发布,涵盖工程机械、中非经贸、贸易便利、金融开放等7大类。
长沙片区以制度创新破局。制度既是政府的信用,也是发展的保障。制度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可活力四射,用死则固步自封。
一年来,长沙片区聚焦差异化探索,推动集成性创新亮点纷呈。长沙片区聚焦“一基地一中心一先行区”发展定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彰显了长沙特色。
长沙国际会议中心。
那么,这块“试验田”到底结出了哪些“创新果”?一起来看看。
——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省级“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建成全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探索制定二手工程机械行业标准体系、率先试点二手工程机械设备出口退税新规则,填补行业规则空白;探索构建“区块链+隐私计算”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确权新模式。
——打造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建立长沙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中心;创新建设芙蓉标准化小镇,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探索会展服务集成创新“长沙样板”,成功举办全球唯一30万㎡综合性工程机械行业展会,交易额突破400亿元。今年10月,博鳌亚洲论坛经安论坛自贸分论坛将首次开启。
——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率先全国构建中非经贸“政研商”一体化闭环发展体系;打造非洲非资源型产品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建立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率先完成首笔中非人民币汇款直连;构建中非易货贸易管理机制,持续推进中非AEO互认,中非易货贸易首单试单圆满完成;签订《中卢经济技术合作协定》,首批卢旺达干辣椒入境上市;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已经于9月下旬在长沙成功举办。
自贸方阵,方兴未艾。自贸力量,不容小觑。
开放中引领,为城市带来“动能活力”
位于芙蓉区的隆平高科,聚焦农业科技,助力打造种业“中国芯”。
自贸试验区,能给地方发展带来什么?为什么各地抢抓自贸机遇?
一年来,片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1.2万家、企业数3747家。片区新引进项目74个,总投资额1751.3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13个。目前,片区已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12.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6亿美元,新增金融机构23家。
这是自贸力量为这座城市作出的量化贡献。
毋庸置疑,中国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趋势,时代主潮流,中国欢迎各国搭中国发展的便车,一同发展,一同共享人类美好未来。
长沙片区秉持共荣共享、共同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广泛延伸,努力构建联通世界的经贸桥梁、友谊桥梁。
开放,是长沙的胸怀;平台,是长沙片区的支点。目前,28个功能性平台,53个产业项目正在稳步推进。目前,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运行;国际金融港初见成效,吸引了太平洋产险湖南分公司等金融企业落户;国际人才港辐射增强,今年以来新引进人力资源企业23家。
长沙开展中欧班列出口货物“提前申报”改革,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原来的十分之一。今年1-9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57列,同比增长84.2%。构建稳定快速的国际空运通道,开通长沙至肯尼亚内罗毕客运航线,率先中部地区开通至东欧的全货机航班,累计开通或复飞国际货运航点15个。长沙片区开创了国际邮件、国际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集约式发展新模式,日均处理能力从过去的5万件提升到最高可达到30万件,实现了由单一的物流运输服务商转变为国际口岸平台服务商。95%的进出境邮件通关时间由24小时压缩至12小时,90%的进出境快件通关时间由12小时压缩至8小时,98%的跨境电商物品通关时间由10小时压缩至6小时。
新模式运行后,菜鸟国际、中外运与湖南邮政合作开通了长沙至莫斯科定期航线,标志着“邮快跨业务”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随着长沙至纽约、洛杉矶、列日、大阪、阿姆斯特丹等更多航线的开行,利用“邮快跨业务”开展进出口的企业迅速增多,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增长。
长沙片区探索实行鲜活海产品混合规格进口监管创新模式,鲜活海产品混合包装后直运长沙,相比之前可节省一天左右的时间,活鲜产品能以最快时效抵达国内消费者手中。鲜活海产品单价下降3元/斤,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市场消费需求,进而增加了国内环节企业增值税、所得税等。
而更广泛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深刻的精神价值,早已溢出了长沙片区那79.98平方公里的热土。
长沙片区立足全国首个承载中非经贸战略任务的片区定位,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易货贸易联盟加速组建,中非经贸合作研究会、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等服务平台启动运营;非洲非资源性产品交易中心、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一期等投入使用,包括咖啡、腰果、夏威夷果等6条进口产业链,有色金属、箱包皮具小商品等4条出口产业链在内的十条主打产业链逐步成型。一年以来,仅雨花区块已实现出口贸易额63.32亿元。
“自贸效应”带来了城市气质的改变、开放格局的提升、求新求变的风气。领风气之先、扫发展障碍的“自贸精神”,为长沙带来了体制机制保障和理念观念变革,为“加快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设以‘三高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新长沙”提供了精神武器。
转型中突围,为现代化新长沙蓄能
中非经贸合作创新促进示范园。
破除制约创新体制机制障碍的一小步,换来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大步。
千头万绪也有一定之规,长沙片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从市场准入领域审批制度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入手,打开制度活力与市场活力衔接的肠梗阻。
通过制度创新做“减法”。构建“1+5”立体政务服务体系,落实极简审批、“证照分离”“一业一证”“容缺审批和告知承诺制”等数十项改革举措;发布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人才政策。“涉企检查一码集成”“拿地即开工”“展会活动集成创新”等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加大政策供给做“加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外商投资一站式服务联络点。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权限已下放至片区。
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开展资本项目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确定了20家优质企业开展收付汇试点。
发布长沙片区人才政策,全市申报自贸区人才落户近3万人次,这又是一道“加法”。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
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一年来,长沙片区新注册企业3747家,平均每天新增10家,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创业密度明显提升。
数据也充分反映出长沙片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投资者选择在长沙片区创业投资的信心以及对长沙片区未来发展的超高预期。
开放,是长沙的大势;便捷,是国际贸易的命门。
长沙率先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信息化项目,实现长沙水运、铁路、航空口岸作业区信息互联互通;打通综保区与机场的物理空间与数据通道,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实现邮件、快件、跨境电商三种业态同场监管,日均处理能力提升6倍。一年来,片区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额712.8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6亿美元。
位于长沙经开区区块的铁建重工。
花开自贸,万紫千红。
具有自贸特色的制度供给、制度创新,优化了营商环境。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开放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形成发展新动能。
自贸区建设成功与否,体现在发展成果给百姓带来多少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多的长沙市民,感受到了自贸区带来的变化。从无感到有感到深感,从旁观到体验到参与,这才刚刚一年。自贸红利便利,未来还将进一步落地,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十月长沙,此时正好。长沙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刚刚闭幕,构建开放新格局的战略已部署,长沙将精心打造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制度创新成果。
前方的光景,秋风渐起,丰收在望!
来源:红网
作者:谭忠欣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