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1.2公里的崩坎仙岭环山公路顺利通车,让前来祭扫的市民告别了路难行、车难停的窘境。
红网时刻通讯员 尹理 长沙报道
烈日骄阳,沥青混凝土铺成的柏油路延伸远方。行驶在长沙县黄花镇的乡村道路上,绿水、田野、村庄被这条“黑丝带”紧密连接在一起,沿途路景相融,如在画中。
长沙县黄花镇以“路长制”为总抓手,不断践行“四好农村路”理念,“畅、安、舒、美”道路实现了由镇域公路向组级道路跨越。一条条道路方便了人们出行,带动了乡亲们发展致富,成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以奖代补”解决村民出行难
“以前都是泥巴路,连条农耕道都没有,每次农机下去都要我们临时搭台子。”回想起修路之前的道路,70多岁的王志辉说道。他介绍,多年来,他和周边邻居一直计划将自家入户道路进行水泥硬化,然而因高额的费用一直协商无果。
道路畅通是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石。
近年来,黄花镇结合“路长制”工作,出台《黄花镇组级公路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每年从政府财政经费里拨付300万元,修建20公里组级道路。“群众所需就是我们要做的,今年我们投入450万,计划完成30公里组级公路硬化工程。”黄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提名人选、总路长冯城说,届时将有效改善近8000名群众的出行条件,从此告别“沾泥入门”的状况。
“通过‘以奖代补’,可以说是政府帮我们把材料费出了。”王志辉说,材料费有了,村民自己家里再添一点,条件差的就“以工抵资”,大家齐心协力入户路很快就修好了。“路修好了,农机可以下去了,我们种田也省点心,现在每天晚上,我还要出来散散步。”
“对于政府来说,这条路是入户路,但是对于村民来说,这条路就是个出路。”黄花镇鱼塘村党总支书记、村级道路路长唐向阳说,自2019年实施“以奖代补”政策以来,黄花镇鱼塘村已完成13公里入户道路建设,惠及300余户村民,其中今年已完成4.3公里入户道路建设,惠及160户村民。
“以路为本”夯实乡村振兴之基
农村公路既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唐向阳看来,一条条水泥路直达家门,不仅是给农村群众出行带来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群众们凝聚在一起的人心。
“以前,村民们都认为路是政府修的,美不美也是政府的事。”唐向阳说,“以奖代补”的形式,让村民亲身参与到道路建设中,不仅可以激发村民的干事热情,还能更好地维护道路环境。“自己动手参与其中,获得感就会更加强烈,才会更加珍惜。”
“现在每个村民就是我们的分路长了。”唐向阳说,为了维护好道路,鱼塘村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员就是一个分路长。但随着水泥路修到家,村民们更加自主地参与到了道路日常维护。
唐向阳说,以前坑坑洼洼的道路,变成了平坦畅通的水泥路,生活的环境好了,大家的干劲也越来越足。“路都修好了,自己家如果还是老房子,总会不好意思的。虽然大家表面不说,但暗地里一直在较劲。”唐向阳说,大家都想争点面子,慢慢地,“你追我赶”的氛围就有了。
驱车行驶在黄花镇Y312新崩线上,“白改黑”提质改造后的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树林立,透视围墙井然有序。据了解,这条连接黄花镇银龙村和崩坎村的柏油路,不仅串起了博野生态农庄、新江生态农庄和小顽国等多个旅游地点,也带动了沿线诸多农家乐的发展。
今年6月,投入300多万元全长1.2公里的崩坎仙岭环山公路顺利通车。随着这条道路的完工,前来仙岭墓地进行祭扫的市民,也告别了路难行、车难停的窘境。“这里正在修建停车场、公厕、公交站点等配套设施,市民过来祭扫也会更加方便。”黄花镇崩坎村路长刘树雄说。
如今,黄花镇将路长制工作常态化与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相结合,加大破损道路修复、沥青路面提质改造以及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黄花片区周边路网迁改。通过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畅、安、舒、美”的城乡道路将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尹理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