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打细算!雨花经开区“五本账”推进高质量发展

7月31日,长沙雨花经开区迎来自己的18周年“成年礼”。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际来审视和回顾自身发展,弥足珍贵。

从时代中汲取智慧,在改革中孕育力量,在宏观视野中寻找定位……18年风雷激荡,18年波澜壮阔,可以说,雨花经开区的成年是时代潮流中撷取的最美浪花。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雨花经开区在近6年全省133个园区综合评价中,5年位列全省省级园区综合评价第一,连续3年在长沙市重大产业项目观摩中排名中心城区第一……雨花经开区人说,捧回一个个荣誉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些年来他们心中一直装着5本账——土地账、资金账、人才账、产业账、社会账。

我们走进雨花经开区,了解他们这5本账是怎么形成的。

以重大项目为推手,雨花经开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土地账

寸土不让、守土有责

2002年,雨花经开区的前身——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获批成立,园区开始披荆斩棘之旅。

先要把土地一寸寸摸清楚。这份“土地账”,通俗地说就是要算清楚土地从哪里来,土地要用做什么,土地怎么用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三个问题,个个是大课题。

一个醒目红线是,位于长株潭绿心保护区的土地决不能碰。在整理土地的时候,雨花经开区将目光瞄准整治空心村、废弃地、棚户区、违章建筑密集区,并积极改造“低产地”。对于同升街道的征拆土地,多方位筹集资金,确保迅速腾地。

这几年,雨花经开区的“家底”日益清楚:通过“腾笼换鸟”,二次开发土地大约30万平方米;新开发区域大约30万平方米;可利用低效闲置老旧厂房大约10万平方米。

地有了,该怎么用?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过去一段时间,在长沙一些新型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也曾经有过引进房产项目、追求土地眼前价值最大化的倾向。这种苗头雨花经开区从一开始就高度警惕、明确表示拒绝。

而对于符合园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传感器)产业的“一主一特”产业布局的,园区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可孚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二期、申亿高端零部件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湘能楚天电力智能装备生产基地、长步道机器视觉光电产业生产基地项目二期……这些项目,都是在园区的培育下,企业再次布局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智能制造产业项目。

而对于部分地块,在没有十足把握开发、没有详细产业规划的情况下,雨花经开区宁愿将土地留白,由子孙后代去填充。

雨花经开区不仅在土地挖潜上做文章,更在精打细算上做文章。

工业地产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集约节约用地,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平台。2006年,雨花经开区开始试水建设初级形态的标准厂房——环科园创业中心。2007年成功引进东湖高新后,开启了长沙标准厂房建设的新纪元。联袂打造的东湖高新国企中心一期(128亩)于2012年全部售罄,引入企业150家,扎根在雨花经开区的这12年里,先后又开发了长沙国际企业中心二期、长沙研创中心一二期等,引入企业200余家。2019年,长沙东湖高新即实现税收3374万元,入驻工业地产内的企业贡献度更是传统购地企业的数倍。雨花经开区从2011年起连续5年获评长沙市工业园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优秀单位。2019年,雨花经开区东片区4.54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调出绿心范围,为园区腾出宝贵的土地空间,将进一步助推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雨花经开区企业普斯赛特生产车间技改后,一位员工可以管理20台自动化生产设备。

资金账

一分钱要花出二分的效果

园区要发展,资金从哪来?

决策者必须细致谨慎地算好每一笔账:财政拨款多少,土地出让资金多少,银行贷款多少……投入多少钱、花费多少钱、花出去的钱又带来多少收益,这些问题必须有清醒认知。

这并不是“一支一收”的简单逻辑。收入、支出当然要准确、清楚、明晰,但作为工业园区更应该考虑的是,投入每一分怎么获得两分的效果。

以园区获得的首笔融资贷款为例,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向园区发放2955万元贷款。也正是因为这笔“启动资金”,同年,环保路、万家丽路(原火星大道)拆迁、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园区从最初的单一融资渠道银行贷款到目前打通了所有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债券融资方面发行了国家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15亿元,注册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非公开公司债8亿元、银行间交易商协会PPN25亿元,10亿元超短融正在申报,争取政府专项债5亿元。其他融资包括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委托贷款、物业贷、融资租赁、信托等也一一落地。

从一家合作银行开始到当前合作的金融机构达到30多家,存量融资余额达到了约65亿元。近两年来,年融资数量最多的达到了30多亿元。

当园区打通财政资金、银行融资这一资金来源主要渠道之后,近年来,雨花经开区又着手解决社会化参与不强、市场化运作层次低、资金筹措渠道窄等现实问题。2019年底,雨花经开区牵手专业基金公司,共同组建了一支总规模50亿元的产业基金。

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吸附资金能力不断增强说明了什么?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说明资本市场对园区认可度显著增加,融资成本也在历年下降;从园区发展状况来看,说明园区产业发展的集聚力、影响力不断加强。

解决“收”的问题后,雨花经开区该花的钱,一分都不含糊!

从2003年到2020年,园区为打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26亿元,拉通了万家丽路、环保大道等道路,总长约49.8公里,形成了目前的汇金路、万家丽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三纵”和绕城高速公路、环保大道、振华路“三横”的路网主骨架。

该提供的服务,一分都不打折!

这两年,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年,雨花经开区预先、有效、合理的筹措各项资金,切实保障项目建设需求。围绕风险补偿基金、融资担保、转贷基金、创投基金、小额贷款等各类金融产品,努力打造“传统信贷+股权融资+中介服务”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符合园区实际、具有园区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

激情洋溢的生产车间内,高端智能产品从这里飞向海内外。

人才账

你来,我就为你安好家

算人才账,三个层面来看:一是雨花经开区管委会本身;二是在园区工作的专业型人才;三是园区属地居民、因购房而生活在园区的“新居民”。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支点、着力点,后两者是其“撬动效应”的结果。

干事创业就需要人。但人从哪里来?“眼巴巴等组织派人”到“绞尽脑汁四处借调人员”的窘境,非长远之计。

园区成立之初,工作人员均由区属部门、街道抽调。2004年起,园区大胆改革,面向社会发出“求贤令”。通过公开竞选、聘用上岗的方式,试水“聘任聘用”制度。同年,10名青年才俊和专业型人才,打破体制藩篱,为园区注入新鲜血液。

2012年底,园区干部职工61人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9人,占比63%。到今年,短短8年,人才结构更优、人才层次更高:园区现有124名干部职工,人员数量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番,本科、硕士研究生占比近80%,中级及以上职称占20%,涵盖工程、规划、经济、财会等专业。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可以说,雨花经开区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这一批批干部职工“硬碰硬”干出来的。

以2012年比亚迪投产为标志,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领军型骨干型人才,如雨后春笋涌现。

到目前,园区仅规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00余名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25人、管理型人才200人、技术型人才500人、技能型人才600余人。

唐智科技首席科学家唐德尧教授,是我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领域代表人物之一,是“广义共振/共振解调”技术专业带头人。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广义共振/共振解调技术”,许多课题(项目)创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在国际交流中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所开发的诊断技术产品创社会效益逾百亿元,受到国内外企业重视,被学术界同行及新闻媒体誉为“唐氏CT”,引领了中国机械设备故障诊断行业,在轨道交通领域的产品应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园区还专门为这些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了一个个温馨的家。目前,已建设了600余套人才公寓。为了方便入住人才交流和活动,园区还设有健身房、书吧、茶室、多功能厅等场所。

人才的高度集聚是产业集聚的核心;而一个区域发展本质上是产业和人的高度集聚。如何看待雨花经开区对属地——同升街道的带动作用,我们从人员结构的变化或许能感知一二。

2012年,同升街道挂牌,辖区与园区控规基本重合。彼时,街道户籍人口不到1万人,流动人口近3万余人。到2019年,同升街道户籍人口达2.2万人,流动人口达7万余人。2020年的辖区小区达26个、楼栋数量达1507余栋,楼栋数量是2012年的3倍。

今年以来,雨花经开区以科技为支撑,已完成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12个,园区累计获评市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企业数位居内五区第一。

产业账

要有毅力、眼力和定力

抓产业,雨花经开区充分意识到时间、时机的重要性。他们说:“以前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甚至是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得雨花经开区始终保持着锐不可当的势头。

他们在抓产业的道路上牢牢把握着“大与小”“快与慢”“多与少”的辩证方法论。

——处理“大与小”,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毅力。

在2009年以前,园区也有过“捡到篮子都是菜”的阶段。这种遍地开花的招商带来的总体体量、产出效益是可观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园区带来立竿见影效果。但这种“大”是“虚胖”,不扎实、成长空间小,所以雨花经开区摒弃。

相反,再来看园区近年来不断强化的“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产业发展思路。这种“小”是相对产业细分市场而言的。抓住产业链的高端,引进那些特色、优质、精细的企业。像园区的湖南长步道有限公司,虽然在大众看来并非耳熟能详,但却是细分行业内名副其实的佼佼者。它的工业镜头市场占有量居世界企业第三位,国内占有率第一位。

——处理“多与少”,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眼力。

园区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产业招商上做减法,聚焦主导产业,主攻龙头企业。以少数“龙头”企业带动多数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2009年园区引入比亚迪后,紧紧围绕比亚迪,通过先做主体、再做配套,不断拉产业链条,坚持走由内而外的产业培育之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发展的带动下,园区培育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企业湖南晓光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企业的产品成功打入大众、通用、三菱等外资企业。

——处理“快与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

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有意思的产业招商细节,比如大族激光,从接触到“抛出橄榄枝”到企业正式签约,前后花费了4年时间。但从签约到企业投产,雨花经开区只花了37天。从这一“慢”一“快”的对比,我们或许能感知到他们抓产业的思维心态:不急功近利,不焦躁浮夸,相反,有着久久为功的坚韧和“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

但对一些立足长远的布局,雨花经开区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豁达。

2019年,园区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智慧工厂、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9大应用场景。也有干部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这些跟产业没有直接关系的方面花大钱?

“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含传感器)是属于风口产业、指向在未来,我们要为园区的未来布好局、打好底,先把应用场景培育好,为今后企业的落地拓展应用场景圈、打造应用场景群。”雨花经开区主要负责同志快言快语,亦如布局时的“眼疾手快”。

企业的关注点便是雨花经开区的发力点。培育高端智能制造,雨花经开区甘当“店小二”。

社会账

经济与民生相得益彰

算“社会账”,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雨花经开区18年的砥砺前行,给同升这片土地到底带来了什么?

一个最直观的画面是:2002年以来,同升街道(原洞井街道析置而来),破旧、低矮的房屋不见了,满目凌乱的菜园地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标准厂房和时尚高楼。

一句最直接的感受是:农民变市民,“洗脚”进城了!

雨花经开区绕城以南控规用地23平方公里约34500亩,控规范围涉及金井、桃阳、联盟、白田、洪塘村全部及新兴和鄱阳村部分用地。从2002年陆续启动征收,到2019年已征收25479亩,涉及拆迁人口11243人。

诚然,征收之后农民失去了土地。但让我们把视线拉长,来看农民收获的是什么。

2002年建园之时,当地老百姓普遍的社会收入较低,人均个人年收入为3385元。2012年人均年收入为15057元,较2002年增长了4.5倍;2019年人均年收入为42816元,较2012年增长了2.8倍。

再来看征拆安置后农民的租金收入。如按普通五口之家,拆迁安置分安置房每户可分得平均约5套80平方米的房屋,自己住2套,其他3套出租,粗略统计租金收入超过5万元。

农民支持园区发展,园区回馈的显然不仅仅是安置房。

雨花经开区考虑的是,如何高质量做好拆迁征收的“后半篇文章”。

他们把这“后半篇文章”写在每一寸规划中: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硬指标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安置点公共服务功能,让当地老百姓直接感受到变化、便利。

他们把这“后半篇文章”写在每一分建设中:这几年,依托雨花区开展的“一圈两场三道”建设,百姓生活质量更是显著提升。如今,居民从家里出发,步行15分钟就可到达附近的幼儿园、养老服务站、社区公园;市民出行,人行道将更通畅,自行车道交通系统将更完善,可供游玩的历史文化步道将更长。

五本账的核心是园区决策者的政绩观。

怎么处理老百姓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怎么处理园区的短期效益长期效益,怎么看待GDP指数与老百姓幸福指数……决策者的政绩观直接就体现在园区一草一木中。显而易见的是,雨花经开区18年的发展,始终把老百姓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当成这五本账的唯一“计算法则”。

18年,雨花经开区的“成年之美”,何尝不是与企业、百姓同发展的“成人之美”?!

来源:长沙雨花经济开发区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