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百姓安居,是长沙市的宜居“密语”

从地铁1号线黄兴广场2号口出来,向东走约300米,看到耕耘圃的招牌后便向左拐,再走上个十来步,推开左手边木质的大门,就是耕耘圃1号楼。这是一栋两层老式筒子楼,每层层高4米,一层5户。这栋楼便是长沙市芙蓉区人民西路上的耕耘圃1号楼,建于1939年,属长房集团直管公房,在这栋81岁“高龄”的老筒子楼里,仍然租住着10户人家。

上世纪出生的人,对筒子楼应该并不陌生。筒子楼横跨了数十年的历史,无数的人在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结婚生子、居家生活,度过了虽然艰苦却很热闹的大院式生活。然而,筒子楼虽然凝聚了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但因为面积小、公共空间不独立,私密性很差,每到做饭的时候都会出现油盐飞溅的热闹场景,而卫生空间不足,也让住户深感困扰,这是那个缺衣少穿时代的典型产物。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狭小拥挤的筒子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为40平方米,筒子楼里的居民的住房面积显然处于这个平均数据之下。就房价而言,长沙的房价在全国范围内堪称“良心价”,然而这对一些收入不高的人群来说,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居住于筒子楼里的居民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如何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有效改善其居住环境显然就成了政府部门重点考量的问题。

耕耘圃1号楼地处繁华的芙蓉区,属于典型的“棚户区”建筑,一方面,为了城市的美化亮化形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所困难,体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将这一年代久远的筒子楼进行改造,便成了政府部门近期确定的“宜居工程”,并即将着手实施。这对耕耘圃1号楼的居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尽管这里目前只有10户住户,但政府部门仍然及时听取了他们的诉求,并迅速制定了科学规划设计改造,为他们提供一个宜居的环境。

近些年来,长沙市的“棚改”工程一直在努力推进且成绩亮眼。2019年3月13日,住建部官网发布《2018年棚户区改造工作拟激励城市名单》,湖南省长沙市在列。但实际上,长沙市的安居工程和棚户区改造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2018年长沙完成棚户区改造2.29万户,棚改经验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改造农村危房5193户;13个城中村实现拆迁清零,5580户群众分到了新房;9121户居民新入住公租房,更多群众实现了安居梦。2019年“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和老城区有机更新13500户”的计划也已顺利完成,这都表示长沙市在抑房价的同时,也将棚户区改造、新型城区建设等工作在同时抓紧,切实让民众能够安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让百姓不仅有房可住,还能住得舒适,是最为人本的体现。长沙市之所以这么多年连续被评为“最宜居城市”,盖因在住房领域下足功夫,不仅让住房价格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还让住房质量不断上升,使这里的百姓们“有恒产者有恒心”,让他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而这,正是长沙市的宜居“密语”。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英

编辑:王璐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