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了陕川渝鄂四省交界的西部大山—大巴山,寻找西部山区最具魅力的小学。美丽的老县镇中心小学,便被记者一眼看中。
巴蜀文化,铸就史册里一段永恒的辉煌;秦楚习俗侵润,每一缕叶脉都充满远古的向往:
——清代,官员赋诗描述老县风貌:“岭障层围黑子城,溪流如带石如撑,竹篱茅舍人称市,野鸟闲花自识名;地僻不闻黧犬吠,山深只许白云耕,仆夫叱驭穿林度,几片红霞映日明”;
——而今,历史的积淀催开文明的花朵,岁月更迭,平利县工业发展重镇——老县依旧月明风清。老县镇中心小学,就是这片土地上绽放的教育新葩。
老县镇中心小学,虽然是大山里的一所小学,但政府舍得投资,累计投资达数亿元,建成现代化校园: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成为大巴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县镇中心小学,虽然是大山里的一所小学,但是学校管理、教研、科研、教学等理念独树一帜,与政治中心的首都北京下属小学、与世界商业大都市上海辖区小学相比,毫不逊色。
老县镇中心小学,走特色办学之路,办学品位高,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师有特艺,生有特长;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们的花园、乐园和学园。
2012年11月20—25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教育负责人熊荣华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详细地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治校方略和学校的特色。
■让校园文化跳高,让校园文明跳远。
“校园文化精神是一种积淀已久的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灵魂,它引领着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方向。”老县镇教育负责人熊荣华校长说,“人无魂则死,校无魂则难发展。有了校园文化之魂,校园文化才能跳高,校园文明才能跳远。”
记者:你们学校校园文化之魂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创建的?
老县镇教育负责人熊荣华校长向记者介绍:老县镇中心小学校园文化之魂内容简单地概况为三句话:确定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目标;营建格调高扬的校园文化之“魂”;营造 “圣贤智慧陶冶工程”德育氛围。
——确定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目标。
大爱精神引领,圣贤智慧陶冶;构建“以‘立德育人’为底蕴,以‘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教研强校’为导向,以‘办规范+特色学校,炼达标+特艺教师(一专多能),育合格+特长学生’为宗旨,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谐发展,特殊发展。”
——营建格调高扬的校园文化之“魂”。
环境熏陶,润物细无声;围绕‘立德育人’的核心教育理念,探寻和挖掘地域文化,依据建筑、校园特点,形成了“砺志启智”“超越梦想”“敬畏自然”三个校园文化主题。
以大型雕塑、平面展板、空间环境营造等手段,以经典文化、历史名人、壮丽山河、生物环保等为内容,设计了爱心广场(校园文化广场)、睿智楼群(楼群有三:明智楼,以名人励志及英雄人物为主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明理楼,以平利秀美风光为主题,彰显地方本土文化,孕育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诚信楼,以学生日常的养成教育为主,从而规范学生的言行)、生态园(栽植银杏,香樟、雪松、女贞球、海棠、紫金、桂花、紫薇、玉兰等名贵大苗百余棵)、国学园等活动空间,为师生营造了精致的精神家园。
同时拓展每个空间成为学生开展主题活动的场所,变单向的“让墙壁说话”成为双向的让墙壁与学生“对话”,使校园文化成了“文化”和“人化”的统一体。
——营造 “圣贤智慧陶冶工程”德育氛围。
细雨润物,宝剑锋从砥砺出;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他们实施“圣贤智慧陶冶工程”(即“456工程”)。
第一、日常行为抓“四美工程”。即:字迹工整美,作业清爽美,着装大方美,举止得体美。
第二、心理素质抓“五育工程”。即:兴趣教育,挫折教育,合作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
第三、品德教育抓“六心工程”。即:关心献给同学,信心留给自己,恒心交给学习,孝心献给父母,敬心献给老师,爱心献给社会。
■特苗特育 照亮学生创新学习路
熊荣华校长介绍,老县镇中心小学在四方面取得了收获:
熊荣华校长对记者说:“课堂教学是‘质量立校’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老县镇中心小学高举‘特生特教,特苗特育’的火炬,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照亮每个学生创新学习之路,这是‘质量立校’的落脚点。”
老县镇中心小学举办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和特长,使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了庄严与神圣。
——构建“课堂创新学习模式”,优化了课堂。
依据素质教育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树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方法启发式,教学模式导探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近年来,老县镇中心小学夯实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课堂,随时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与教师共同探讨新课程;学科教研组广泛开展听评课活动,实行双周二为课堂开放日,为平行班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使平行班教师能够进行互听互评活动,充分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
目前,老县镇中心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推行了邱学华“五步尝试教学法”;三年级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英语、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等学科逐步形成了“改革课堂、内外融合”的“大教育”模式;课内转变教学方式,改变教师以“讲”为主的积习,引导学生好学、会学、能学,激发自主学习潜能,实现课堂高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了课堂。
宽松的教学环境利于人才迅速成长。基于此,优化师生关系,激活课堂是关键。老县镇中心小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三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
——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深化了课堂。
老县镇中心小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抓课堂教学的“四个尽量”。即: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创造性思维。
——重抓“大课堂”, 让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了庄严与神圣。
为将学科课程延伸到课外,老县镇中心小学立足“人人创新,个个成才”理念,在“四大类活动”(学科类,科技类,文体类,校班团队类)上作文章,创办多层次、多形式、多主题的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加自己喜爱或有专长的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
同时,设定德、智、体“三好奖”,助人为乐的“雷锋奖”,文艺才能突出的“百花奖”,体育竞赛创记录的“雄鹰奖”等等;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和特长,使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让每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充满了庄严与神圣。
■激励教师成为名师、大师
熊荣华校长对记者说:加强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学者化”,关键是抓校本培训的“两个工程”。即:“教师234培训工程” 和“名师工程”。
熊荣华校长介绍,几年来,老县镇中心小学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炼》、《有效教学十法》等,在提升教师的道德、理论素养的基础上,重抓校本培训“两个工程”。
其一、“教师234培训工程”:
——“评二课”:举行“多媒体课,优质课”评比。
——“选三果”:论文成果;课题结构改革成果;多媒体课件成果。
——“抓四证”:普通话等级证;计算机操作证;演讲能力证;课堂教学艺术证。
其二、通过抓“教师234培训工程”,造就“五个一批” 的“名师工程”:
——造就一批复合型教师。达到能教一门课,能科学有效地管理学生,能开一门受欢迎的选修课,或带好一个课外小组,或指导一项课外活动。
——造就一批特长教师。包括各科奥赛教练员和高水平的辅导教师以及各级竞赛的获奖选手。
——造就一批科研型教师。出一批科研成果,获一批奖。
——造就一批名班主任。有良好师德修养,有先进教学思想,较强治班能力。
——造就一批管理队伍。有领导能力、务实奉献和管理权威的中高层管理队伍。
勇于进取的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打造了温馨教育,办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用爱托起了明天的太阳。(王开成)
来源:科学中国
作者:王开成
编辑:胡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