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装出发,开始战斗。
红网时刻通讯员 宋秀闺 杨慧 曾维 长沙报道
“宁医‘火神’小分队的名字源自武汉火神山医院,它也是我们病区医护跟患者密切联系的工作微信号名称。”在宁乡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一楼的隔离病房里,该队长程瑗告诉记者,“火神”小分队队员共有16名,10余天来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1月23日,宁乡市人民医院党委向全院发布召集令,霎时间,一呼百应,短短两个小时,收到来自各党支部、部门科室的请战书200余份,共计有1000余个红手印签名。而“火神”小分队也在那时开始集结。
“我是感染科医生,是党员,我应该上一线”
疫情裹挟着冬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而来,发热门诊患者数量在一时间达到数千名。患者经过门诊的初步筛查,收入感染科隔离病房,也就交到了“火神”小分队。他们对隔离患者继续治疗监测,然后一一筛查、反复确认。
在科室主任和上级医生的指导下,这支宁医的“火神小分队”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在遵循国家颁布的诊疗方案的基础上,个性化治疗,中西医结合,科学施治,目前确诊病人都在康复好转中,多名疑似病例在通过严格的筛查和观察期,转出了隔离病房。
队长程瑗是该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病区小组长,中共党员,分别是病区第一例疑似和第一例确诊患者的管床医师。她对记者说:“当疫情出现,我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走上一线,救治患者是职业操守。而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科室副主任,带头先锋,保护亲如兄弟姐妹的战友更是职责所在。”
问她害不害怕被传染,程瑗说:“隔离病房所做的事是每一个感染科医护针对传染病救治的日常工作,只不过换了个场所。在大家都恐惧害怕时,我的专业素养让我更早地冷静、理智,选择科学对待。”
隔离病房的医护是火线突击队,医生队伍除程医生外均由医院抽调他科力量组成,通过程医生的宣教,示范,也让小分队的伙伴们卸下担心和忧虑,克服恐惧,回归理性,回归专业,回归科学,严格遵守优化及标准化的流程规范,每一步都走的坚定而扎实。
“我们和病人在一起,党和人民也和我们在一起”
隔离病房的突击小分队正是在响应召集令的情况下火线集结,医生5名队员分别是谢娟、陈大光、左文彪、王巍、洪楼,均为硕士研究生,平均年龄30岁。
从正式集结的第一天,队员们就团队协作,从穿脱防护用品,到科学分区,从采集鼻咽拭子,到送餐做治疗,每一步都互相鼓励,互相照顾,互相帮助,群策群力,优化规范各项流程。你是我的战友,也是我的第三只眼,在诊治患者过程中做到了安全无暴露,也避免了院内感染,科学合理地规划,有效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消耗。当问起如何看待疫情,队员陈大光笑着说:“我们和病人在一起,党和人民也和我们在一起,人人都是一线,全社会一起努力,这场‘战斗’肯定能赢。”。
“3名医生因为疫情延迟了订婚,留在了一线”
“队伍里有3名医生因为疫情延迟了订婚,留在了一线。”队员谢娟是一名女医生,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湖南益阳人,原打算正月初四回家乡订婚,医院号召令一出,她毅然取消原本订婚计划,请战去一线。她说:“作为医生,没有什么可怕的,我们准备充分,积极应战!”
像谢娟一样选择在大年初四订婚的还有队员陈大光、王巍。陈大光说:“我未婚妻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也是一名医生,即将调入该院隔离病房工作,我们两个都在一线,都相互理解。一场疫情,虽然打乱了我们原定订婚的计划,但心在一起,爱也一起,想念没有那么多,害怕也没有那么多了。”
队员王巍,常德人,跟女朋友相恋了十年,原定给女友一个承诺,但对抗疫情的战争号角一吹响,他还是选择了迅速赶赴一线。他告诉记者,对女朋友他心有有愧疚,虽然那个她总是选择理解和包容。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疫情结束后,将相恋十年的女朋友娶回家”。
由于隔离病房的特殊性,除了日常诊疗,队员洪楼还主动承担搬物资,协助护士做好病房处置等工作。洪楼告诉记者,妻子是同为医院职工的神内科医生,虽然在一家医院,但是在这十多天,他都没有见到自己妻子。
队员左文彪,从防护服到呼吸器,从接诊患者到后续保持持续沟通,从不拒绝任何任务,甚至多次主动加班。穿着防护服,带着面部保护器,了解患者最新病情进展,面对可能的被暴露和传染风险,他说:“我们顾不上那么多,还有病人在等着我们去救治,现在我们唯一的信念就是与同事并肩作战,一起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每天多笑一笑”
“面对传染病,恐惧是人的普遍反应。作为医务人员,深知需要首先从内心里让科学和理智战胜多余的恐惧,先从心理上打赢它,才能从技术上实际中彻底战胜它。而患者往往会经历愤怒、自卑、消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被隔离时会感觉自己被抛弃,更而甚者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而这些都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疾病的预后。”队长程瑗说,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
为增强患者自信心,细心的程瑗和她的队友还同步建立了宁医火神小分队微信号,常常通过手机视频的方式,加强隔离病房内外的沟通,注重心理疏导及治疗。给患者加油鼓劲,让患者学会释放自己的害怕和恐惧,鼓励患者“每天多笑一笑”,告诉患者他并不孤单,随时分享治疗进展,用眼睛传递爱心和坚定的信心,用手心传递力量和温暖,告诉患者,医护和他们在一起,是一起并肩努力对抗病毒的战友,保持信心,保持坚定,保持勇气,把正能量不断传递给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和处在恐惧害怕之中的患者,让病人能够笑着竖起大拇指说:“我很棒,你们更棒!”
来源:红网
作者:宋秀闺 杨慧 曾维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