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黄桥村:城里来了“帮帮团” 山窝窝栽下“摇钱树”

  浏阳市龙伏镇黄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嘉(右一)和贫困户在一起,了解沃柑长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浏阳市龙伏镇黄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嘉(右一)和贫困户在一起,了解沃柑长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人物名片:李嘉,任市生态环境局派驻浏阳市龙伏镇黄桥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近日,记者来到浏阳市龙伏镇黄桥村,时下虽已入冬,这里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灿灿的沃柑挂满枝丫。

“果子熟了,订单跟着来了。”声音洪亮、满脸自信,贫困户袁传玉忙活了20多分钟才闲下来和记者搭话,“我们家有分红,给自己打工,心里踏实。”

过去,他们家的日子紧巴巴。她和老伴患有慢性病,繁重的体力活干不了,只能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孙女年幼,全靠老两口养活。背地里,袁传玉没少抹眼泪,“拆东墙补西墙,亲戚邻居借了个遍,还是堵不上窟窿。”

黄桥村属典型高岗丘陵地区,这里山多地少,土地常年喊“渴”。2013年,黄桥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406人。

贫困村底子薄,贫困户缺资金、少技术,脱贫的路子怎么走?“脱贫靠产业,但是选什么产业,怎么搞产业,不能拍脑袋。”为此,市生态环境局派驻龙伏镇黄桥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嘉没少花心思。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及浏阳市林业局等部门组成“帮帮团”,根据128户贫困户实际情况,对照脱贫标准和脱贫路径,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订帮扶计划,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贫困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一揽子计划,啃下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路上,黄桥村也曾犯难。缺乏技术,第一批沃柑栽下去,成活率不到50%;管理不善,锥栗被虫害侵蚀,收成打水漂……李嘉从中南林业大学请来技术团救急,吸纳致富能人袁风格作为中坚力量,攻克一个个难关。

沐浴政策东风,袁传玉生活渐有起色:沃柑基地打工领工资,土地入股年底享分红,养殖100多羽鸡有利润,今年收入近2万元。好政策引领好方向,背靠产业大树,老乡有了指望。瑞祥烟花“扶贫车间”迎来新成员,10名贫困户摇身变“工人”,家门口圆就业梦,按件领取工资。支村两委与浏阳市齐眉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产业委托帮扶协议,能人定期上贫困户家门,一对一帮、手把手教,不仅技术送上门,销路还打包票。

通过发展沃柑、锥栗、无花果、火龙果、苹果、蜂蜜、土鸡等特色产业,今年黄桥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万元,全村贫困户就业、小产业覆盖率为98%。

更多好消息接踵而至:黄桥村已有126户403人脱贫摘帽,预计将在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户退出。

记者手记 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

没有产业,精准帮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然而,产业帮扶道阻且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不少扶贫干部向记者倒苦水:“给贫困户送两只小羊,让他养大卖钱,结果他宰了吃了;送几十羽鸡苗,他不懂防病管护,没多久鸡苗都死了;帮他种上两亩板栗,好不容易等到丰收,又苦于找不到销路……”

这样的苦恼,在扶贫一线并不少见。一方面,部分贫困户思维和能力有局限,单打独斗无法面对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一些产业规划与市场脱节,烂尾现象时有发生,扶贫资金打了水漂。

唱好产业帮扶“重头戏”,在黄桥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李嘉找到的“金钥匙”,就是精心挑选产业、精准匹配市场,既对贫困村实情,更对市场口味。产业选择上,不求快贪功,不盲目跟风,而是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充分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选择效益高、风险低、可持续的产业项目,比如锥栗、沃柑、无花果等产业,只要管护到位,栽下一棵树,贫困户年年受益,脱贫致富有望。当然,产业扶贫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踏准市场节拍,才能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多赢。(钱娟)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钱娟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