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园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已经成为长沙经济的引擎

  “中国V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向阳而生。余劭劼 摄

“中国V谷”——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向阳而生。余劭劼 摄

  晓光模具的生产车间里有100余台机器人“焊工”上岗,带来的工作效能令人欣喜。王志伟 摄

晓光模具的生产车间里有100余台机器人“焊工”上岗,带来的工作效能令人欣喜。王志伟 摄

  隆平高科技园今年吹响打造“种业硅谷”的号角。图为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稻种。王志伟 摄

隆平高科技园今年吹响打造“种业硅谷”的号角。图为湖南科裕隆种业有限公司稻种。王志伟 摄

  邦普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实现“废料还原”。王志伟 摄

邦普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化项目实现“废料还原”。王志伟 摄

  宁乡经开区企业好益多乳业一条生产线每小时生产4.8万瓶乳饮料。  黄启晴 摄

宁乡经开区企业好益多乳业一条生产线每小时生产4.8万瓶乳饮料。 黄启晴 摄

  位于岳麓高新区的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紧张实验。王志伟 摄

位于岳麓高新区的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紧张实验。王志伟 摄

  山河工业园里,一排排的挖机整齐排列着,等待发货。    余劭劼 摄

山河工业园里,一排排的挖机整齐排列着,等待发货。 余劭劼 摄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天仪研究院内,工作人员在对卫星进行各项检测。   王志伟 摄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天仪研究院内,工作人员在对卫星进行各项检测。   王志伟 摄

  铁建重工落户长沙经开区以来,产品实现多次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黄启晴 余劭劼   摄

铁建重工落户长沙经开区以来,产品实现多次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   黄启晴 余劭劼 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十余个沿海城市抢先“试水”,纷纷建立起一批专业化产业集聚区。

位于内地的长沙,遵循着早期信息传递的规律,设立开发区的时间比沿海晚了几年,直至1988年,长沙高新区成立。

目前,长沙已拥有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等产业园区十余个。31年的发展,它们增长迅速,规模膨胀,成为区域经济引擎。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外资的主要区域,产业园区也成为长沙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投资环境最优、技术水平最高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园区,成为长沙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园区队伍 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相比沿海城市首设经开区,长沙第一个成立的是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改革初期,我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提出,让长沙跟上时代步伐,顺势而为。

1988年,国务院在批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湖南开放开发的请示》报告中,认可在长沙成立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至此,长沙实现了产业园区“零”的突破。

1991年,长沙高新区由“长沙科技开发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了“身份”的飞跃,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31年来,长沙高新区从一片荒凉的黄土地,到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从首批30余家入园企业,到6大主导产业近2.5万家企业;从2万元开办费起家,到“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突破5500亿元。

1992年,在与长沙高新区一河之隔的东岸星沙,长沙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正式成立。

同样是在一片黄土之上,长沙经开区不仅完成了国家级经开区的身份“升级”,也实现了园区实力几次大跨越,工业总产值从几亿元到百亿元,从数百亿元到上千亿元,园区2018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500亿元,跻身国家级经开区20强。

此后,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等国家级经开区的加入,让长沙国家级经开区的阵容不断壮大,也克服了成立初期缺钱、缺地、缺人、体制不顺、资金不畅等诸多困难,纷纷晋升“千亿园区”行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蝶变:

在这里,刷新着长沙项目建设的速度;

在这里,耸立着长沙工业发展的高度;

在这里,蕴藏着长沙迈向万亿的厚度;

在这里,描绘着长沙对外开放的广度。

《长沙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3.8%。

一批特色产业园也紧跟而上,奋进有为。

2016年5月31日,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99平方公里,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临空型综合保税区,2017年6月25日实现封关运行,保税加工、口岸贸易、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四大平台加速建立,迄今已累计注册企业357家。

随着“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文娱湘军”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2018年,湖南省首个国家级广播电视产业园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复成立,“中国V谷”向阳而生。

在长沙这片热土上,一批有生力量正在崛起。

隆平高科技园吹响了打造“种业硅谷”的号角;浏阳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迅速集聚;宁乡高新区电池产业吸附能力持续增长;岳麓高新区成为检验检测产业的高地;星沙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区块链产业园;金霞经开区成为长沙“通江达海”的桥头堡;天心经开区正崛起为“天心数谷”,有望成为长沙第五谷。

产业结构 愈加明确,更加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长沙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轻工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末,装备制造业的兴起,让长沙的产业机构初具雏形,最早是“一业独大”。

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四大千亿产业集群,培植壮大核心企业。在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材料、食品四大产业获得飞速发展。

这一年,工程机械产业率先冲上“1000亿元”大关,成为长沙首个千亿产业。跑在产业最前头的两驾“马车”分别是来自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长沙高新区的中联重科。

那时,除了三一重工,长沙经开区还集聚了山河智能、铁建重工、五新隧装、恒天九五等一批后劲十足的企业。

到了2014年,长沙工程机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产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长沙“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向“多点支撑”转变。

此时,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长沙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带动区域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

从全市层面来看,产业结构已日趋优化,但园区产业功能定位并不明晰,部分园区产业多,规模小,定位有所重叠,招商时不利于全市一盘棋发展,这与园区早期发展追求招商数量不无关系。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平台走、平台跟着功能走,市委、市政府统筹考虑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合理布局、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园区原有产业基础与存量土地、产学研配套优势等方面因素,于2017年正式下发《长沙市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分区目录表》(以下简称《目录表》)。

根据《目录表》,国家级园区按照“两主一特”、省级园区按照 “一主一特”进行产业功能分区,长沙园区产业开始差异化、特色、品牌化发展。

以浏阳经开区为例,主导产业为以生物医药为主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和以智能终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特色产业为保健食品产业。

园区聚焦自身产业定位,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重点抓集群式发展,形成了以蓝思科技、欧智通、利尔电子、基伍通讯、丰灼科技、鑫侑触控等一批企业组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就在上个月,总投资320亿元的第8.6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在浏阳经开区(高新区)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月产13.8万片面板,实现年产值150亿元以上、税收13亿元以上,可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2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创税9亿元。

信息产业作为望城经开区的特色产业,在今年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今年9月9日,在位于望城经开区的长沙智能终端产业园,由长沙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华为手机正式下线,将年产华为手机4000万台。

从6月15日正式签约,到7月18日启动设备安装调试,再到8月23日第一台手机下线,9月9日批量生产,比亚迪电子工厂创下新的“望城速度”。

依托于此,望城经开区已经规划5.28平方公里的智能终端产业园,重点建设“一仓、一园、一镇”,即构建1小时供应链生态圈的华为HUB仓,吸聚智能终端产业链优质企业快捷入驻的智能终端配套产业园和按照“三生共融”理念建设的长沙亿达智造小镇,在长沙打造一座“华为城”。

园区改革 争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

回顾长沙园区的发展可以发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这一片片土地,经历了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历史巨变。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园区也是招商引资方式、管理体制、服务模式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的园区招商态势日益激烈,招商引资进入“抢商”时代,园区招商不能再是简单的以土地换投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管理体制、政策优势、招商服务都要同步跟进,这意味着,园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也多次强调,要进一步转变园区发展理念,在产业布局上、资源配置上、园区运营上,更加注重“精明”二字、讲究“亩产效益”、追求发展内涵。

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优化园区功能布局、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干部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园区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和考评体系6个方面,对长沙各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发展路径,以此激活园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长沙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必须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工业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阶段攀升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方向在哪里?

早在2017年,长沙经开区将发展的思路理清到了三个维度上:智能制造、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推进园区的整体提质增效,最终实现园区产业升级、政务服务、企业发展的智能化。

《实施意见》印发以来,长沙园区也加速去行政化,进行公司化和市场化运作,管理体制、财税体制、人才引进机制都在大刀阔斧地改革。

其实,早在今年3月,长沙市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长沙高新区闻讯而动,开展体制改革、机构调整,成立了审批服务局。承接行政审批职权、强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试点推行个体工商户全程电子化登记……新机构办起事来效率更高、服务更优。

作为今年“产业项目建设年”和“营商环境优化年”的重点工作,“一件事一次办”也在深入推进,并取得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长沙园区纷纷减环节、减时间、减费用,增窗口、增人员、优审批、提速度,一个个企业员工走进政务大厅,满意而归,一家家企业在园区投资兴业,迅速壮大。

像在浏阳高新区,湖南天友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自动化核心零部件精密制造项目,是园区的中型工业项目之一,于今年1月启动建设。“我们5月完成地勘和施工图设计,随后发起施工图审查,同步确定施工监理单位后,得益于浏阳高新区‘容缺许可、拿地开工’政策,项目随即开展施工工作。”该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施工至2层,预计11月能竣工投产,比预计时间提前4个月。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如今,营商环境日益优化的长沙,来自园区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迅速攀高,一个高质量发展、现代化长沙正在崛起。(伍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伍玲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