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圈两场三道”快速推进,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越来越美。
长沙县以多种形式推进“党建+五零村(社区)”创建,为群众营造更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
在长沙县城区,四分类垃圾收集驿站随处可见,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均为 章帝 摄
以“绣花”的功夫抓好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打造现代化长沙县,实现有质效、有温度的发展。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两副面孔不能忘记,一是母亲的面孔,一是城市的面孔。城市的面孔就是对工作和生活地方的印象。一个人选择了一座城市,就等于把自己交给了这座城市。城市党委政府有责任让他工作和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
——长沙县·大情怀
城市规划
“一核三城”壮大城市肌体
深秋的黄昏,天气微凉。家住和泓桃李春风小区的廖成鑫与家人惬意地走在路上,朝着两公里外的百联奥特莱斯购物广场进发。这是一家人半年多来逐渐养成的习惯,不管有没有购物需求,奥特莱斯几乎已成为他们每天的“打卡点”。
廖成鑫是邵阳人,原本一直在上海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半年前,因公司业务需要,他被派往长沙黄花综保区。工作不到一个月,他就决定在此安家,并将家人接了过来。用他的话说,综保区的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就业方便,而且各项配套也相当齐全,是一块发展的热土。既然遇上了,就不想错过它的精彩。
作为湖南首个依托航空港发展建设的综合保税区,长沙黄花综合保税区于201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湖南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平台。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三级协同发力下,综保区犹如雄鹰,正展翅高飞。与此同时,长沙县以黄花综保区为核心,打造了一个融空港、产业、城居一体的临空经济发展区。
这只是长沙县未来城市规划的一个缩影。当前,长沙县正在全力拓展“一核三城”,着力构建“两轴四区”空间布局。‘一核’即长沙经开区和星沙主城区,‘三城’即北部现代服务新城、东部临空产业新城、南部国际会展新城。”长沙县规建局负责人胡朝钦介绍,通过拓展“一核三城”建设,力争新增城市面积92平方公里,加快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副中心。
“两轴四区”中的“两轴”是南北向和东北向的两条轴。南北向的轴为东八线,东西向的轴是人民路和地铁6号线,这两条轴形成了一个便利的十字架。“四区”指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区、国家智能制造基地、长沙城市副中心、高品质生态人文城区。
城市建设
“一圈两场三道”刷新幸福体验
“沿路赏景的专业骑行道有了,还新建了这么多驿站,骑累了就可以坐在这里休息,挺好!”傍晚,星沙市民肖锋和骑友们相约到长沙县星沙大道和松雅湖骑行。星沙大道沿途有多处自行车驿站,对于热爱骑行和健步走的市民来说,驿站的设置无疑是份大福利。除此以外,沿途经过华润万象汇、新城吾悦等商业圈,这里灯光绚烂,人头攒动,人们在这里逛街、跳广场舞,好不热闹!
除了新建的自行车驿站,家住凯旋门小区的居民彭德惊喜发现,身边“高大上”的社区公园、公共厕所、幼儿园、生鲜市场、小学、中学等多项民生场所和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今,生活在星沙城区,走出家门不到15分钟,就可以吃上放心早餐,还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日用百货,更可以享受文化、健康、休闲健身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一个个舒适、活力、安全、便捷、开放的社会基本生活圈在家门口升级。
“家门口的公园多了、绿植密了,楼下的设施全了、配套好了,‘15分钟生活圈’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生活,也圈住了市民的心。”居民陈思敏笑着说,小区楼下改造后的农贸市场干净卫生,新建的立体停车场“向上向下要空间”格外省心,自行车道在绿树中不断延伸,历史步道与城市风貌自然相容,回家的“最后一公里”通畅而有韵味……
居民们身边的这些变化,得益于长沙县开展的“一圈两场三道”工作,今年长沙县计划完成11个“15分钟生活圈”,提质改造和建设停车场6处、新改建农贸市场3个、社区门店1个,新改建人行道38公里、新改建自行车道22公里、建设健身步道8.5公里,建设历史文化步道1公里。截至目前,“15分钟生活圈”已建成5个;停车场建成6处;农贸市场已建成2个,1个社区门店已完成选址;新改建人行道27.5公里;新改建自行车道10公里;田汉文化园文化步道与开慧镇健身步道完成工程量90%。这一民生工程全面建成投用后,老百姓的幸福感将在家门口全面升级。
城市管理
“党建+五零”创宜居家园
柳泽平是长沙县长龙街道茶塘村的一名党员,今年5月,他接到拆违通知,其租户在房子外违法搭建了一处600平方米的建筑用于存放舞台租赁物料。拆迁工作队员上门后,他果断与租户解约,积极配合拆违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就应以身作则,先做好自己的事才能让群众信服,村上和街道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拆迁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痛点,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着火点。以“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为抓手,长龙街道成功破解了街道拆控违中的难题。
今年以来,长沙县在全县启动实施“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把党的领导作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群众参与的主体作用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破解了一批基层治理难题和群众实际困难。
一张大网,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网格到人,管理“到家”,合力创“五零”。长沙县湘龙街道基本上都是由开放型商住小区组成,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流动性大,社情复杂。今年1月起,湘龙街道以“五零社区”建设为目标,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全面推开网格化工作,通过网格强化社会治理,以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服务的综合水平。全街道108个小网格组成的大网,铺在14个社区的每一寸土地上,将基础性、日常性、服务性的政府职责,融入网格,有力破解城市社区“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
记者从长沙县了解到,各级党员干部形成了共识: 驰而不息抓“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将党建工作融入村(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切切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满足长沙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城市风尚
城区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今年最时尚的就是我们这群志愿者大妈,每天守在小区楼栋门口督促业主分垃圾。剩饭剩菜倒湿垃圾桶,装饭菜的塑料袋要放入干垃圾桶。”早上7时,长沙县湘瑞社区三一街区15栋门口,志愿者谢二绣正在督导业主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类。
早上7时到8时是居民出门高峰期,志愿者就在这里进行破袋监督,引导大家正确分类,讲解如何正确将厨余垃圾(湿垃圾)单独分出来投放。看似举手之劳,却是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考验着城市基层治理的“绣花”能力。小区在推行垃圾分类之初,也遭到不少居民质疑。特别是楼层内撤桶后,保洁员、志愿者、社区干部轮流上岗,监督引导居民自行分类投放。
“楼层里现在没有垃圾桶,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都得带下楼,扔到楼栋门口这个集中投放点。”居民刘英连说,最开始不理解物业这样的做法,一段时间下来,有温度的督导,让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现在垃圾分类有效投放,业主们都已形成自觉,小区里的垃圾桶越来越少了,环境也越来越整洁了,“现在天气热,我们小区的蚊虫都比以前少了很多。”
居民们在志愿者的督导下将干湿垃圾分类,垃圾桶满后将通过物业安排的垃圾清运车运送到园区垃圾站。小区共有26栋33个单位3394户,入住率80%以上。社区通过联合物业公司一起开展志愿者高峰值守,前段时间统计一周时间内有62人次自愿参与湿垃圾除袋投放,单独分出湿垃圾71.24千克。
湘瑞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是长沙县城区新风尚的一个缩影。目前,长沙县正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全覆盖工作,由长沙县住建局、县机关事务中心、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分别牵头,在9月底前实现城区所有楼盘小区、公共机构(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的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姜国 蒋志斌)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姜国 蒋志斌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