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陪伴三代人,老座钟提醒“不止步”

9月23日,陈新华在家拧完老座钟发条后,抱着它合影留念。

记者 张洋银 摄

宝贝档案

宝贝名称:上海555牌木座钟

使用年代:1975年至今

使用背景:

上世纪70年代,长沙人陈新华乔迁新居后,在五一路老友谊商店花30多元买了一台上海555牌木座钟,放在客厅中央,整点报时,为一家人上班、生活提供较大便利。

历经三代人,过了44年,如今电子表、手机等通讯设备发达,随处可见,而半个月拧一次发条、几个月滴一次油的老钟表依然在他们家“服役”。

“铛、铛、铛!”每逢整点,陈新华家那陪伴三代人的座钟又准时洪亮响起。这台座钟不仅见证岁月变迁,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工作也与它息息相关,成为家族宝贝。(张洋银)

钟声提醒“三班倒”

1975年,工人出身的陈新华花500多元买了新房后,看着空洞洞的房间,她咬咬牙,拉着老公在友谊商店花30多元添置了个“时髦宝贝”——上海555牌木座钟。

“刚买过来时很稀奇,每隔半小时就会铛一声,整点也会按时报时,小孩子们都跑过来围观。”陈新华说,钟表走到6点钟就报6下,12时则响12下,放在客厅,几个小房子都听得到。

陈新华有三个儿子,一家都在纺织厂工作,其中有些工种需要三班轮换,经常需要在半夜三更起床,“每次听到座钟铛铛声,半夜就会惊醒爬起来,神经也像拧上了发条一样。”陈新华的大儿子笑说,自己在工厂工作“三班倒”20多年,几乎没有迟到过,像这座老座钟一样规律,“有时松懈了,听到洪亮的钟声规律响起,就会不忘给它拧拧发条,滴几滴油,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止步。”

完美走过44年

今年89岁的陈新华老人易居乔迁多次,家中老物品老物件大部分已遗失,唯独这座老钟表她一直恋恋不舍。“保养得好,从买它到现在也没坏过,半个月拧次发条,两三个月滴次油。”她说,现在儿子们家里都买了电子钟表,也戴上了手表,用上了手机,换在以前,工人们是没资格戴表的。

现今,在陈新华家中,这座老钟表依旧摆在衣柜上方,始终摇摆如期报时。“当年拉扯着3个娃长大,最困难的时候饭都没得吃,后来面临工厂改制、倒闭、下岗,苦日子都熬过来了。”陈新华感慨,日子总要过,办法会比困难多,就像这老座钟一样,嘀嗒嘀嗒走个不停,松懈了,就拧拧发条滴滴油,一切都会好起来。

背景

钟表里的光阴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手表、怀表、座钟,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时候,判断时间的主要方式是听鸡叫、看太阳,有表的人非常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块表既是方便的计时工具,更是时髦的标志、身份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钟表事业迎来大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的跨越。我国生产的各类钟表不仅满足了国内的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为国家赚取外汇。近年来,一大批国产的智能手表更是让人们享受到科技发展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从机械钟、机械表到石英钟、电子表再到智能手表,指针“嘀嗒嘀嗒”地转动,转动出了70年的光阴故事。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张洋银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