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湘雅医院90岁老专家袁明道,退休后手抄病历30年。
记者 李琪 摄
图②:湘雅医院病历库。
图③:发黄的手写英文病历。
通讯员供图
1945年10月21日,长沙还处在战火纷飞时,一位姓张的先生,因枪伤被送到湘雅医院。医生们奋力对这位患者进行救治,当年10月29日,他康复出院。1946年,湘雅医院正式成立病历库,张先生的病历,在这一年入库保存,成为首份保存的病历。如今74年过去,这份病历依旧完好,封存在病案室中。
到目前为止,湘雅医院病历库已经保存了188万份病历。从英文手写病历,到中文手写病历,再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病历,7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个病历库已经成为了一个“病历博物馆”,记录着中国病历的“进化史”,也记录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史”。(李琪 严丽 严语)
馆藏
70多年的沉淀,是史料也是医学精华
1946年,湘雅医院一间仅28平方米的老红楼里,当年的医务工作者罗天学成立病案室。在这间简陋的房间,保存了1945年到1951年的全英文病案,最早病案可追溯到1945年10月21日那位张先生的病历。据介绍,该院现存英文病案12283份,是研究湘雅历史文化的瑰宝,直到1951年,英文病案改为中文病案。
前期大量病历的分类、统计,以及后期保存、修复,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到现在,病历库已经收藏了188万份病历。
8月22日上午,循着湘雅医院病案管理与信息统计中心工作人员钟彬的脚步,记者来到医院病历库房。钟彬告诉记者,188万份病历数目庞大,分别被保存在三个地方。一些年代久远的病历,陈列的是复印件,原件因为太珍贵被存档并封箱。
记者看到,病历库门口有两个红色的古朴箱子,分出很多小屉子,每个屉子外贴着一个姓氏。打开屉子,里面是分类的病历信息,依时间来看都是早期的患者。进入库中,排列着多个架子,整齐地陈列着纸质病历。
“我们湖南常年潮湿,使得病历保存比较难,需要人为控制环境。”钟彬在病历库房走了一圈,确定里面的环境。她表示,这些病历的保存,对环境的湿度和温度都有严格要求,库房里中央空调的温度需实时监测,并进行及时调控。
每份病历都非常珍贵,病历库成立,不仅给科研和教学提供史料;现代医学工作者还能从中总结、提炼精华,为现代医学发展所用。
进化
从英文手写手绘病历,到电子信息录入
在整齐的陈列架前,记者翻阅了“馆藏”的多份病历,就如同看到一部我国病历的“进化史”。
在一份1949年的病历复印件中,医生用清晰的手写英文,详细记录着患者的信息和症状,以及采取的治疗方式。
另一份病历中,医生除了英文描写,还手绘了三幅胸腔图片,肩胛骨、肋骨、脊椎骨等结构清晰可见,足见医生专业知识的扎实。
1952年之后,中文书写的病历慢慢增多,同时还有打字机印制的病历出现。这些病历中,医生手绘的人体结构图片更多了,有血管图、四肢图、脑部图,甚至还有化学分子图等。
到近些年,医生都是电子录入病历信息,图片等信息也直接拍摄。更新迭代的病历,也代表着老百姓享受的迭代的健康服务。
钟彬坦言,这些病历就像“活化石”,从早期的英文手写,到现在的电子录入;从最开始的医生手绘,到现在患者症状图片和生物标本信息结合,不但记录着我国病历的“进化史”,也记录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史”。
寻宝
90岁老专家退休后手抄病历30年
在病历库房中,记者遇到了一位查询、抄写病历的老人。日光灯照射下,他颤巍的左手秉持放大镜,右手执笔填写表上对应的信息。病人姓名、诊断结果、手术方法、主刀医生……老人都用不同颜色的笔仔细誊写、认真核对。
“这是我们的袁明道老师,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来抄病历。”钟彬介绍,老人今年90岁了,是湘雅医院心胸外科的建设者,成功实施上万台心脏手术,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1994年湘雅医院成功实施中南地区首台心脏移植手术,就是袁老师领队主刀完成的。
上午10:08,袁老师已抄完了2沓共200页的病历。他告诉记者,到病历库抄病历,从退休后就开始了,现在已经快30年了,自己非常喜欢从这些病历中总结经验。“成功病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暴露不足,失败病历中的一些尝试,在未来也许会成功。”
“有用就好,只希望我们年轻的医生能从这些病历中学到经验 ,少走弯路,治好更多病人。”据了解,袁老师手写的病历记录本,浓缩了几十年来湘雅医院心胸外科的病案信息。目前,他已经整理出22本记录本,浓缩着上万个病例,是科室医护人员争相传阅的“宝典”。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琪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