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宁乡市:文旅相融新魅力

少奇故里花明楼。

炭河古城全貌。

夜色下,游客在长沙方特观看表演。

(本文图片由宁乡市委宣传部提供)

长沙方特·东方神画全景。

7000年聚居史、3000年建城史;治邑于三国,建县于北宋……宁乡,一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市。

数千年的时空更迭,为这座古邑创造了无数文化记忆。这些记忆化为潜流,酝酿在土地深处。一经后人寻溯,芬芳扑鼻而来。

文旅相融的今日,你已无需在厚重史册中苦寻踪迹。来到宁乡,一步一景间,诗和远方正相拥而来。

品读一座城市

来宁乡观赏美景、品读文化,你大可饱腹而归。

在花明楼,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少奇铜像广场、少奇纪念馆、少奇故居、花明园等景点,体会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在灰汤,“气腾如灰雾,泉沸如汤滚”。三五好友信步山林间,谈古论今,呼吸清新空气,沐浴温泉,调养身心。再配上一壶香茗,任清风拂面,天人合一。

在沩山风景名胜区,好山、好水、好风光,民风淳朴,民俗悠远,每年数万名游客慕名来此观光避暑,畅享“森”呼吸。

在长沙方特东方神画,11个室内项目高科技与文化完美结合,34个室外游乐项目以及休闲景观项目共200余项,整个乐园步步是景,老少皆宜,让游客不虚此行。

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1月至6月,宁乡共接待游客1244.69万人,同比增长2.45%;实现旅游收入159.70亿元,同比增长2.04%。旅游业已成为宁乡第三产业中持续向好发展的产业,宁乡也因此荣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

在蜿蜒足迹中,人们感知城市的文化魅力,获取精神寄托和知识养分。

留住一段历史

宁乡的文化,悠长而丰沛。然而,太多历史被风沙侵蚀,被留下的少部分更显得珍贵无比。宁乡人满怀敬畏,通过一个个文旅项目,让蒙尘的明珠重新绽放光彩。

在宁乡巷子口镇官山,湖湘文化创始人之一的张栻与其父亲在此长眠。数年前,笔者有幸前来拜谒。一路山路崎岖,鲜有人迹,唯见两座墓碑沉默无言。

时隔两年再看,官山大不同前!

原本,南轩书院原址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仅仅只保存了基础及石雕、麻石路不足80平方米。2017年,宁乡以张浚、张栻墓为依托,以传统书院为建筑结构,重修南轩书院。一时间,竟门庭若市。

事实上,宁乡早有令南轩文化重扬于世的打算。

为纪念张栻,巷子口镇原官山中学更名为南轩中学,更名后的南轩中学将继承和挖掘南轩思想文化,并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精髓加以发扬光大。在张栻诞辰880周年,宁乡巷子口还曾立起张栻雕塑。

直至今日,更能展现南轩思想产生、发展、成熟的南轩文化园迎来当代黎首文人,这一文化线索在这里彻底引燃。

无独有偶,宁乡市黄材镇炭河古城的火爆,同样来源于对历史的再次挖掘——

四羊方尊精美绝伦,炭河里这小小盆地,如何一锄挖出个国之重器?青铜器接二连三重见天日,此处莫不大有来头?一个个连历史专家都为之着迷的谜题,本就有着卓越的吸引力。炭河古城及《炭河千古情》的重造演绎,则将普通群众的热情也点燃起来。

很快,炭河古城的开放给原本沉寂的炭河里带来大量游客。这段曾尘封几千年的历史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

这些流传于世的文化瑰宝,值得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一路见证,一路保护。

提升一种品质

从自然风光游到文化旅游,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附加值和旅游品质。

住在炭河里的村民,将农产品贴上“炭河里出品”,腊鱼、腊肉、腌菜瞬间“高大上”起来。不少特产店铺冲着“炭河里”出品前来进货,还有当地年轻人在淘宝开起了网店;灰汤千张皮、道林酸枣糕、龙田扎肉、回龙铺猪脚等制作技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的火热而变得供不应求……

农副土特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乡村山居变成民宿,传统民俗变成旅游新体验……文化旅游拓宽了当地农民居家就业和增收致富的门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旅游业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供丰富的旅游文化产品,既成就了“顶天立地”的旅游骨干企业,也培育了“铺天盖地”的中小旅游企业和自主创业者。

在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下,宁乡立足地域特色,深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性产业全面推进,在湖南文化强省和长沙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和文化创新创意城市的号角声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李曼斯 肖玉泉)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