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社会各界爱心扶贫助学 山里娃发奋读书报恩

每天清晨5时许,在长沙地区最西部的沩山脚下一户农家就会传出琅琅读书声。“这孩子,不大爱说话。”仿佛这读书声,就是孩子与外界最自然的交流。

小时候的卢嘉(化名),父母离开宁乡沩山外出打工,他从10岁起就承担了照顾奶奶和弟弟的责任,春天还上山采茶,赚取少许零花钱。而满屋的奖状述说着这个孩子的优秀,他是老师口中的“学霸”。今年7月,卢嘉如愿考上省级示范性高中宁乡一中。

山里贫寒家,夫妻苦支撑

2016年,刚上初中的卢嘉,也曾有过叛逆期,放学不回家,常常去网吧。

“娘老子病着,孩子现在这样,不如我们回去吧?”远在广东打工的卢献军、童叶辉夫妻俩商量着。

然而,现实远比梦想残酷。2016年辞工后,夫妻俩到长沙开起了包子铺,虽然起早贪黑埋头苦干,但生意却不景气,最后店铺关门,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

“就在老家,就凭着一双手,就陪着孩子长大,我们一定能把生活过好!”夫妻俩凭着对孩子的爱,互相鼓励信心满满。

回到宁乡沩山乡的夫妻俩,一边悉心照顾瘫痪的母亲,一边用心教育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然而,卢献军的身体每况愈下,肺结核越来越严重,不能做重体力活。

在帮扶干部的推荐下,童叶辉应聘到长沙蓝思科技上班,这家企业效益不错,她每月收入有4000元左右。卢献军则在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上班,他勤学好问,很快就掌握了机械维修技术,还被老板提拔当了组长,代为管理工厂。

“我白天到厂里上班,家里还种了玉竹、蔬菜,养了土鸡和高山泉水鱼,看我种的玉竹多肥实!”站在自家门前的田园里,卢献军给记者介绍着他的“家业”,笑得合不拢嘴。

爱心伴成长,知恩图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卢献军、童叶辉夫妻俩以身作则,教育着两个孩子健康成长,勤劳肯干,知恩图报。

2017年,天涯义工爱心助学介绍了城里的王珊女士,和卢献军家庭“一对一”结对帮扶,每学期资助两个孩子各1000元,还经常微信联系关心卢嘉的学习。卢献军不善言谈,但他却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谢,家里熏了腊肉,做了坛子菜,总不忘带一些给王珊一家。

玉潭街道楚沩社区87岁的老党员刘梓维,曾随部队开赴抗美援朝战场。2018年,刘梓维得知卢嘉的情况,写下了扶贫委托书,由于老人体弱难以远赴沩山,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就委托街道扶贫办主任刘武、帮扶干部刘正军等人将3000元爱心款送给孩子,并承诺长期资助。“少年强则国强,我就喜欢孩子好好读书。”老人的话语质朴而感人。

“要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宁乡,尤其是沩山这样的西部山区,留守儿童占比超过60%,其中又以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主。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宁乡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做好“两业”扶贫,让更多的山里孩子诵读出琅琅书声。(张禹 肖玉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张禹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