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变中求进,我看见铜官老街换新颜”

冯术炎(前排左一)和家人在儿子开的饭店前开心合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冯术炎(前排左一)和家人在儿子开的饭店前开心合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铜官陶瓷公司旧照。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翻拍

铜官陶瓷公司旧照。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翻拍

自述

我叫冯术炎,1949年7月18日出生在望城铜官,祖祖辈辈都是铜官人,世代以陶瓷为业。12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开始跟长辈学习陶瓷制作工艺,1965年6月进入铜官陶瓷总公司二厂工作,从事技术工种,一直到2009年7月退休。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看到了铜官老街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了铜官陶瓷的复兴发展,铜官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家国故事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在各具特色的陶艺元素装饰下,望城铜官老街彰显独特魅力,游客漫步于此,处处感受着陶土的芬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这里家家户户以陶瓷为业,祖祖辈辈靠泥土为生,他们的命运与铜官陶瓷产业兴衰变迁同频共振,70岁的冯术炎老人一家也是如此。

单打独斗小作坊转为集体经济

“我是五兄妹中的老大,为帮家里减轻负担,我小时候就跟叔叔学做大缸,那时候全靠体力来做,很辛苦。”冯术炎那时只比大缸高一点,要将粗重的泥条边围边掐,做成大缸的粗坯,对于身形弱小的他来说并不容易。

1949年到1953年,铜官陶瓷延续了千百年来的作坊式生产,每家每户单打独斗;1953年后相继成立铜官陶业工会、铜官陶器供销合作社等;1956年个体生产结束,转变为集体经济;1960年合作社更名为望城县铜官陶器总厂;1985年更名为湖南省铜官陶瓷总公司,体制机制几经变革……

1965年,16岁的冯术炎出师后进入铜官陶瓷总公司二厂工作,成为正式的陶器工人,还在厂里结识了终身伴侣杨桂芝,于1970年结婚并先后生下一女一儿。

冯术炎说,最开始是纯手工捏制,后来厂里派人到外地学习,采用了打皮子、木模子半手工,小件产品则改用辘轳机旋转和注浆成型,“我们轻松了,效率也高了。”

“那时是计件发工资,我们两个人负责一条生产线,从揉泥到上釉,两个人完成所有工序,抵得上人家两个壮劳力呢。”杨桂芝记得,由于勤快肯干,100公斤的大缸他们夫妻一天可以做20个。

“没上学前,我经常骑在爸爸肩上去厂里玩,厂房七八百平方米,就几条生产线,很多是夫妻搭档。父母在木台子上干活,小孩子就在边上玩泥巴。”冯术炎的儿子冯浪说,“那个时候,大家做的都是大件的生活用品,水缸、腌菜缸之类的,笨重、结实、便宜。”

至今,冯家还有几件当年冯术炎夫妻亲手制作的产品。

陶瓷新品抢占国外市场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铜官陶瓷产品也在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推陈出新。

铜官陶瓷协会秘书长苏建伟介绍,1972年起,日用陶器挤压滞销。1974年,他们通过广州交易会引进日本炻瓷“五头餐具”,成功实现批量生产,当年出口50余万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首家打入美国市场。“这是一种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产品,具有不含铅、耐高温、耐酸、强度高等特点。”

根据外商要求,铜官陶瓷总公司不断试制各种器型、釉色产品,出口额不断提高。各分厂也纷纷转型,不断引进先进工艺技术。1977年,冯术炎所在的铜官陶瓷总公司二厂引进新设备,专门生产炻瓷。他说:“那个时候,我就开始专门从事制釉了,爱人也转为质检人员,薪水越来越高,还有年终奖呢。”

在变革中,铜官陶瓷总公司走过了22年的辉煌时期,自成一派繁华小天地。“厂里光分厂就8个,还有自己的研究所、医院、学校、包装厂、建安公司等,工人就有1万多名。”冯术炎记得,每次端午节、春节,厂里就会组织划龙舟、舞龙舞狮比赛,“龙舟比赛时,附近老百姓都来看热闹,沿江一线人山人海、喊声震天。那个时候,大家都以能进厂当工人为荣。”

沿袭父母之路,1989年,18岁的女儿冯艳进了铜官陶瓷总公司五厂从事检验工作,一直想出去看看的儿子冯浪报名参了军。两个孩子的不同选择恰好反映了当时铜官青年的两种心态。

年轻人返乡创业守正出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诸多原因,铜官陶瓷总公司实施改制、逐步停产。这时,冯术炎老伴已经退休,女儿辞职到长沙城区做生意。2009年,冯术炎年满60岁退休,但铜官陶瓷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顿。

2013年,长沙提出复兴铜官陶瓷产业的新目标,重资打造铜官老街,先后出台多项扶持政策。次年1月,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立,众多利好吸引了众多青年人纷至沓来。

“老街变漂亮了,古香古色的,游客也多了,生意好的时候做不赢。”冯浪说。当年一门心思外出的他看准家乡的商机,2014年回来在老街开起了“铜官潭”饭店。2018年,铜官窑博物馆和新华联长沙铜官窑古镇先后开业,更为饭店人气再添一把火。冯浪透露,如今在长沙经商的姐姐也考虑回来从事茶叶、陶器的生意。

如今,铜官有大小上百家陶瓷企业或工作室,当年的老厂房成了新一代创客或新企业的根据地。冯术炎闲暇时就会去走一走、看一看,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铜官潭”饭店隔壁的馨雅陶艺馆,老板是老邻居的孩子谭艺,也是从外地回来接过父辈的接力棒从事陶艺创作。

“冯叔在制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经常请教他,他也从不保留,给了我很多启发。”谭艺的陶艺馆内色彩斑斓,其中以蓝色、紫色为多。在冯术炎的帮助下,谭艺研发的兰花釉获得了发明专利,谭艺本人也因为孜孜不倦地钻研,成为了长沙文创十大工匠首届“金手指”传人。像这样守正出新的还有许多陶艺大师,如雍起林、胡武强、彭望球、刘坤庭……

“老街上做陶艺的年轻人很多,他们能把握市场又有创意,还懂得网络销售。我们这一代人有点老经验,能对他们有所帮助,也是发挥余热了。”冯术炎说,老街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铜官陶瓷产业越来越兴旺,街坊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出新者进。靠着变中求进,一路走来的铜官人守住了古老技艺,也描绘出崭新的未来。

家国感悟

很幸运,我生活在铜官这个好地方;更幸运,我生活在了一个好时代。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陶瓷工人,很多父辈做了一辈子陶器也没享受到幸福好日子。我因为生逢其时,享受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变化发展的成果,有了一个幸福晚年,孩子们也都有了各自的发展,孙儿们有的考上了重点高中、有的大学毕业,有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时常对孩子们说,做事要认真,做人要感恩,我们要感恩的就是党和政府。

从业几十年,铜官陶瓷业从体制机制上变革、从产业技术上变革,甚至包括铜官这个地方也在跟着陶瓷业的发展而变化,顺势而为,通时达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特意提到了千年沉船“黑石号”,让铜官再次备受世界关注。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铜官陶瓷一定会像千年前那样登上世界舞台大放异彩。 ——冯术炎(朱华)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冯术炎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