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0余农户傍身“蓝莓姐姐”鼓了腰包

朱和英(右二)在溆浦均坪镇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资料图片)。

记者 李成辉 摄

“蓝莓树长不壮,该怎么办?”眼看地里的蓝莓树不长个,湘西龙山县靛房镇贫困户秦远千发了愁,忙打电话向远在长沙县路口镇的“蓝莓姐姐”朱和英求助。“保持树蔸周围50厘米内没草,施农家肥。”朱和英给秦远千支招,并叮嘱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这是朱和英日常工作的一幕。朱和英和她的技术团队在全省12个市州建立了32个生产基地,合作种植蓝莓3万多亩,通过为农户提供种苗、输送技术,解决30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记者 李成辉

手把手向农户传授蓝莓种植技术要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桃树,蓝莓也开花了。

4月1日,记者来到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蓝莓基地,山坡上、田野间,齐腰高的蓝莓树亭亭玉立,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了“小灯笼”。这一簇簇的花朵,也预示着今年的大丰收。看着眼前的花儿,基地负责人朱和英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歌。

雨后初晴,但在蓝莓基地走上一圈,泥巴还是会裹满鞋跟。山尖上,朱和英正在向农户传授蓝莓种植技术要领。“现在花期,要把小苗上的花掐掉,让其长树。”朱和英一边掐花,一边对周围的农户说,小树要掐花,以后结果也要给其疏果,这样才能确保蓝莓个头大、味道甜。

这样手把手传、帮、带的场景,不时在基地上演。“疏果、剪枝、除草,可不能小觑,这些事都是精细活,样样有诀窍。”朱和英晒出了蓝莓种植的技术绝活。

从“猛女”到“蓝莓姐姐”

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是湖南人的典型性格特征,而这一性格特征放在朱和英身上,再适合不过。

2012年,南方的蓝莓种植业还是一片空白之时,朱和英就从中嗅到了商机,成为湖南蓝莓种植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朱和英的这个大胆决定,却遭到了身边人的一致嘲笑。朱和英调侃道,他们就说我是猛女,但我看成是一种鼓励。

把嘲笑当鼓励的朱和英一头扎进了基地里,可是在2013年,她却遭遇了创业的当头一棒,连续50多天的高温干旱天气,让她种植的蓝莓树五成以上枯死。朱和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脸都发黑了,员工背地里送她个外号“非洲姐姐”。

朱和英没有气馁,她请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当“智囊团”,选育适应长沙土壤、气候自然条件的蓝莓新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3年时间,朱和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基地迎来大丰收,创下了蓝莓亩产300公斤的好成绩。

带动全省

2000余户农户增收

“蓝莓生长3年可挂果,亩产300公斤以上,4年期蓝莓每亩产量可突破400公斤,5年期蓝莓产量每亩可达700公斤。”朱和英说,蓝莓挂果周期长达50年,市场价可达每公斤160元,一亩地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产业带动力极强,“能不能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呢?”

“要把技术关键点告诉农户,这样每一个农户就是一个技术员,就是一个基地的产业工人,每一个产业工人都是有技术的。”朱和英说,这就是技术推广,从我们公司的技术推广到农户,以后他又可以去教别人,就是以点带面。

近年来,朱和英带领技术团队,在郴州嘉禾、怀化芷江、邵阳城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合作种植蓝莓3万多亩,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全省2000余户农户增收,固定收入从5000元到3万元不等。

“现在我慢慢地不停给自己带来快乐,跟我一起的人也会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感,因为我把这个产业做好了,就是造福于民了,这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朱和英语气坚定。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李成辉

编辑:唐甬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