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赶着牛羊等“宝贝”奔小康 他触摸到了梦想的温度

微信图片_20190106230326.jpg

刘加来和他的“宝贝”。

饲养的“宝贝”住上了“复式楼”.jpg

饲养的“宝贝”住上了“复式楼”。

红网时刻通讯员 张晗 鲁芬 记者 刘露 长沙报道

冬季的早晨总是来得晚一些,早上6时天还是蒙蒙灰,浏阳市文家市镇湘龙村村民刘加来便起床骑车赶往村上的养殖基地,那里有他每天都挂念着的“宝贝”。

“冬天要这么早起来的确是有点冷,但想要把它们养好,就得这样。”刘加来口中的“它们”,是养殖基地里的几百只羊,每年卖出去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而刘加来正是这个养殖场的负责人。

“我其实也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产业项目养殖基地的负责人,但村民们信任我,我就要好好做。”刘加来一边说一边拿起手边的扫把打扫起养殖基地的卫生来。

刘加来的“没想到”的确不是谦虚,就在5年前,年近40的他还住在浏阳市文家市镇湘龙村新建组一个偏僻的小山冲里,三间上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步行到村部都需半小时路程,一家五口生活拮据。

“我那个时候就觉得生活怎么那么难,三个孩子,连续几年过年都没有添置过新衣服,看着别的孩子过年有新衣服穿,心里真不是滋味。不过也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活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回忆起五年前的生活,刘加来心里还有些触动。

刘加来的改变出现在2014年。那一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推动了“精准扶贫”落地。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落实,刘加来被纳入了湘龙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那时候还不懂精准扶贫到底是要干些什么,只知道,既然中央有好政策我就应该努力尝试,真正摆脱贫困,让家人过得好一些,让我们家女儿也有新衣服穿。”刘加来说。

刘加来和妻子商量,打算利用自己家的优势,养些鸡鸭。最初,只养了一头牛、十只羊,三四十只鸡,一是怕卖不出去,二是怕借来的钱还不上,亏本还不起。向亲戚朋友借了1万元,搞起了养殖业。虽然在养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刘加来和妻子两个人勤勤恳恳,到年底通过售卖土鸡、土羊,赚到了7000多元。

“那时候真高兴,我决定扩大规模!”回想起自己的“第一桶金”,刘加来脸上扬起笑容。第二年,他不仅加大了养殖规模,还在自己的山上种上了水果。种养殖业齐发力,刘加来的家庭情况迅速好转,短短两年,就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刘加来将祖辈留下来的田地和房子利用起来,种植了3亩水稻、10多亩茶油、套养了2亩甜瓜辣椒;还养了50多头猪和几百只鸡鸭。闲暇时,刘加来还会去村上合作社务工,2018年,他的收入已达到7万多元。

“我女儿现在在浏阳市一中读书,成绩还不错呢,等她考上好大学,我们有能力送她出去读书了。”打扫完养殖基地,刘加来提起自己的女儿。

此时,毛毛细雨正透过薄雾飘洒在养殖基地的前坪上,把刘加来的新年愿望笼罩得那么朦胧又那么真实。

来源:红网

作者:张晗 鲁芬 刘露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长沙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cs.rednet.cn/content/2019/01/07/454146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